2015-05-04 13:59:02 來源: 中國婦女報
如今,越來越多的烹飪達人熱衷於DIY食品,然而家庭自製食品的安全性問題也變得愈加嚴峻,有研究表明,在食物中毒病因分析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攝入被致病菌或毒素汙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居首位。專家指出,近日風靡一時的“水果酵素”其實就存在諸多健康風險,由於DIY過程中缺少滅菌和消毒環節,很容易沾染雜菌、致病菌等,還會產生亞硝酸鹽、甲醇等,可能引發腹瀉、中毒等健康危害。在提倡少吃泡菜和醃菜的今天,盲目追捧換湯不換藥的“水果酵素”,這無疑是另一種健康誤區。專家提醒,家庭自製類似葡萄酒、自榨油、水果酵素等這類工業食品時,食材選擇、加工過程、衛生把控等方麵都可能存在安全隱患,有的食品其實並不適合家庭自製。
■ 禹建
所謂DIY,就是“自己做”的意思。如今,越來越多的烹飪達人熱衷於將自己的DIY成果發表在朋友圈裏,從傳統的泡菜、豆腐、藥酒,到後來的酸奶、蛋糕、餅幹,再到時下流行的葡萄酒、水果酵素,一波又一波的“DIY熱”引領著自製食品愛好者們走在時尚的道路上。
在餐桌上自製食品變得越來越豐富的同時,自製食品的安全性問題也變得愈加嚴峻。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營養與世界杯赛程预测 所曾發布過一項研究數據,在食物中毒病因分析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攝入被致病菌或毒素汙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居首位。
自製酵素就像做泡菜,有安全風險,不如吃新鮮水果
最近,一股“水果酵素”風潮席卷各地。“減肥”、“養顏”、“排毒”等種種所謂功效,讓它成為了愛美女士競相追捧的對象。筆者在網上搜索“水果酵素的製作”,出現了一大串視頻,打開之後發現其製作方法的確簡單:將水果洗淨切成塊,混合一定比例的糖和水,裝進洗淨的容器內,封好口,在陰涼地方放上一兩個月,得到的液體就是“水果酵素”了。
許多做過泡菜的人是不是覺得:要是將水果換成蔬菜,再額外加些鹽和辣椒,不就是典型的四川泡菜嘛。而飲用的“水果酵素”,其實就相當於多加了糖而沒有加鹽和辣椒的“泡菜汁”而已。
酵素,又稱植物綜合活性酶。酵素就是“酶”的俗稱,在日本和台灣地區叫酵素,在我國內地叫酶。酵素產品起源於日本,始於上世紀,迄今已有長達80多年的曆史,風靡於台灣。製作酵素就是不人為添加菌種,而單單依靠原材料表麵攜帶的微生物,在製作過程中繁殖形成一定菌落結構的發酵過程。但專家指出,發酵過程是一個複雜的微生物生理和代謝過程,製作時加入的糖和通過發酵所產生的乳酸菌,會使酵素“滋味酸甜”。不過也有很多人反映自己製作的“水果酵素”帶有酒味,專家說,這是另一種微生物——酵母菌活動的結果。有人說製作“水果酵素”時會產生氣泡,那就是酵母產生的二氧化碳,當容器中氧氣被耗盡時,酵母就開始產生酒精,酒味就這麼產生了。
可以看出,一瓶自製的“水果酵素”,本質上是水果釋放和添加的糖、乳酸菌產生的乳酸或是酵母產生的酒精、氨基酸、維生素等代謝產物,再加上大量乳酸菌或酵母菌的菌體組成的混合物。它的成分組成和酸菜汁或酒釀並沒有本質差異。要依靠飲用“水果酵素”來保健,可能性微乎其微。而更大量的營養物質則封存在還沒有被完全破壞的植物細胞裏,但如果需要吃掉“水果酵素”裏的固態物,那為什麼不直接吃水果更簡單方便呢?
事實上,還有一些風險更需提醒人們注意。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農紹莊教授表示,由於製作過程中缺少滅菌和消毒環節,自製水果酵素很容易沾染雜菌或致病菌,如果貿然飲用,可能會引發腹瀉等疾病。
首先,“水果酵素”製作時需要加入大量的糖,從網上信息看,糖、水果和水的比例從1:3:10~1:1:5不等。換句話說,“水果酵素”的含糖量基本在10%以上,這無形中也增加了糖的攝入量。
由於“水果酵素”采用自然發酵,而水果表麵的微生物組成十分複雜,製作酵素時除了發酵需要的酵母菌或乳酸菌外,還有其他包括致病菌在內的微生物在蠢蠢欲動。一旦在製作過程中稍有不慎,這些雜菌就會壓倒有益菌,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
在雜菌汙染中最需要注意的是黴菌汙染。一些黴菌,包括多種青黴、曲黴在內的黴菌,可以產生稱作展青黴素(又稱作棒曲黴素)的物質。展青黴素在動物實驗中表現出神經毒性、胚胎毒性和一定的致癌性,並且對動物免疫係統具有抑製作用。雖然對於人體的危害尚無明確結論,但暫定的每日最大攝入量為0.4微克/千克體重。換句話說,一名70公斤的成人每天不應攝入多於28微克的展青黴素。然而對於被黴菌汙染的水果製品(尤其是蘋果)來說,其展青黴素含量可達1微克/克,按照“水果酵素”中果、水3:10的比例計算,每天飲用100毫升就已經接近甚至超過暫定每日最大攝入量了。所以,要是看到自己做的“水果酵素”長了毛,還是趕快扔掉為好。
此外,亞硝酸鹽也是“水果酵素”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由於采用自然發酵,菌種不易控製,因此相較於接種發酵會產生更多的亞硝酸鹽。在乳酸菌發酵過程中,亞硝酸鹽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變化趨勢,濃度峰值在1周左右時達到頂峰,隨後下降。而一周左右正是網上一些“水果酵素”推薦的飲用時間。雖然隨著存放時間的延長,亞硝酸鹽含量會下降,但增加的發酵時間也會增加其他物質的產生。水果含有大量的果膠,而果膠經過微生物發酵作用的一大產物就是甲醇。在酵母發酵過程中,甲醇含量可以達到近20毫克/毫升,在酒味沒有那麼重的“水果酵素”中,甲醇含量也能達到每毫升數毫克的水平。而在乳酸發酵過程中還會有丁酸的產生——泡菜以及“水果酵素”中那種特殊的腥臭味,就來自於丁酸。
在工業化生產泡菜、醃菜過程中,通過對菌種的選擇和生產條件的控製,可以盡可能地降低這些對人體有害物質的產生,而對於自製的“水果酵素”以及泡菜、醃菜等,由於無法控製菌種和生產條件,因此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這些有害物質。盡管這些物質的含量還沒達到一頓就可讓人得病的水平(雜菌汙染除外),但為了追求不靠譜的“保健”效果而飲用“水果酵素”,反而增加了實實在在的健康風險,實在是得不償失。在提倡少吃泡菜和醃菜的今天,盲目追捧換湯不換藥的“水果酵素”,這無疑是另一種健康誤區。
家庭自製工業食品,隱形健康風險不容忽視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建議,家庭自製類似葡萄酒、自榨油、水果酵素等這類工業食品時,食材選擇、加工過程、衛生把控等方麵都可能存在潛在隱患,有的食品其實並不適合家庭自製。
世界杯赛程预测 主要涉及三個方麵:1、食材來源是否安全?2、生產過程是否安全?3、儲運過程是否安全?國家一級營養師王雷軍表示,家庭自製食品涉及的最大隱患就在於“食材來源的安全性與生產過程的安全性無法保證”,一般不予推薦。
為什麼自己去挑的新鮮食材還會不安全?王雷軍指出:“一般自己買食材時,隻能通過感官進行判斷,但光靠感官無法保證食材百分百安全,食材中還有很多細菌是肉眼無法看見的,而這些細菌才是潛在的健康威脅。”據王雷軍介紹,正規的食品工廠會有專門監管食品原材料的安全指標,而老百姓的肉眼卻不能確定食材是否含有不安全因素。舉例來說,如果用同一杯酸奶做菌種多次自製酸奶,因菌種開啟時間太長,即使從感官上沒有異樣,裏麵的有害菌也可能進入自製酸奶中,給健康造成隱患。
相比食材中細菌造成的“小小的威脅”,王雷軍指出,自製過程中的不規範和無監控帶來的則是“大大的隱患”。無論是人們熱衷的自製酸奶還是自釀酒、自製泡菜,從本質上說都是微生物參與化學變化的過程,而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隨時可能產生有毒有害物質,進食後可能造成食物中毒。
王雷軍介紹,以冬季很多家庭都喜歡的醃製泡菜為例,微生物會大量繁殖,在一定時間內發生化學反應,將蔬菜中的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再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亞硝酸鹽又會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慢慢被分解,直至減少或完全消失。亞硝酸鹽轉變的這個“一定時間”到底是多久,沒人說得準,因為它會因環境的影響而產生變化。如果是工廠生產,會有專門的儀器來檢測亞硝酸鹽的含量,而老百姓自己醃製則無法檢測,隻能依靠有限的經驗來進行大致判斷,這就大大增加了其安全風險。
農紹莊教授也說:“其實從營養的角度來說,新鮮水果洗幹淨直接吃對身體健康更有益。新鮮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切開後加糖發酵,很多營養成分要麼被破壞,要麼流失,隻有直接吃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水果中的營養。”從健康安全的角度來講吃新鮮水果也是首選。
王雷軍還提醒,家庭DIY食品一定要在生產過程中做好風險控製。他建議,最好避免在高溫、高濕的天氣中進行家庭自製食品活動,如果要進行,應當注意對溫度、濕度進行控製;食物製作好後,食用之前應從感官上進行評估,如是否有異味、異色、異樣,以避免進食問題食品;最好現做現吃,不要存放太久,類似泡菜這樣可以長時間吃的食物,也應當注意儲存在陰涼、幹燥的地方,每次吃之前都先注意判斷食物是否變質。做好風險控製,才能更好地享受家庭DIY食品帶來的美味與樂趣。
相關鏈接
哪些食品不宜家庭DIY?
自釀葡萄酒:無法去除甲醇和雜醇油。重慶一男士在喝了媳婦自釀的葡萄酒後上吐下瀉,被送到醫院救治。西南醫院急救部副主任任小寶解釋說,自釀葡萄酒有很多講究,否則易帶毒或菌群超標,“因為家庭釀製過程沒有除去甲醇和雜醇油的工藝。”
業內人士介紹,去甲醇在工業釀酒中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工藝,但私人釀酒普遍不具備這種工藝,也缺乏相應的檢測手段和標準。甲醇有強毒性,一些“假白酒”之所以造成受害人失明、死亡,多源自酒中摻雜了甲醇。
廣州中醫藥大學的雷胄熙、肖鳳霞曾對自釀葡萄酒與市售葡萄酒中的甲醇含量進行比較,結果發現:10個自釀葡萄酒中有2個甲醇含量超過國家標準,而市售3個葡萄酒甲醇含量均未超過國家標準,且含量遠低於10個自釀葡萄酒。
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王興紅曾指出,葡萄酒在發酵過程中酵母菌的主要代謝產物是乙醇,但同時也會產生甲醇。國外允許自釀葡萄酒,但是不允許用葡萄酒蒸餾提純白蘭地,就是因為如果不懂分餾,很容易造成有害物質濃縮。
專家還指出,市麵上出售的食用葡萄往往也並不適宜用來釀酒,因為食用葡萄的單寧含量比較少,而單寧是葡萄酒中的重要物質。
自製發酵豆製品:肉毒杆菌很可怕。在新疆打工的張女士吃了自製的臭豆腐後肉毒杆菌中毒,差點沒了命。醫生說,肉毒杆菌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強的毒素之一,毒性高過砒霜。
自製臭豆腐、豆豉等發酵食品最易引發肉毒杆菌中毒。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世界杯赛程预测 係副教授範誌紅說,豆製品在發酵過程中對抑製雜菌沒有特別好的效果,一旦製作不好,被雜菌汙染的風險很大,“肉毒杆菌就是其中一種,而且是最可怕的,毒性非常大,服用過量有可能致命。”
自製泡菜:小心亞硝酸鹽致癌。亞硝酸鹽是一類較強的致癌物,容易出現在泡菜等醃製食品中。不論泡菜還是鹹菜,醃製後1~3天是亞硝酸鹽含量最高的時期,此時間段含量呈現遞增態勢;從第3天開始,泡菜中的亞硝酸鹽會逐漸下降並趨於一個相對穩定的數值,這一過程需要15天左右。著名分子微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趙國屏表示,通常規範醃製的泡菜表麵如果發臭,這才是富含亞硝酸鹽的部分。
製作泡菜時,最好選擇普通的燒製瓦罐,對泡菜密封時要始終保證菜和水的總量占容器八成以上空間。
自榨油:黃曲黴毒素容易超標。美國普渡大學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曾說,自製“土榨油”存在多種風險,土榨油高溫處理過程中會形成一些苯並芘,是一種致癌物。此外,植物油因為不飽和脂肪含量高,容易氧化變質,在肉眼可以辨別或者風味發生改變之前,就早已超過了國家標準範圍。
“土榨油更大的風險還在於黃曲黴毒素。不管是花生、大豆還是油菜籽,都有被黃曲黴毒素侵染的可能,在油的精煉過程中,大多數黃曲黴毒素會被去掉,而自榨油不進行精煉,超標可能性就很大。”
自製藥酒:有些藥材不能泡酒。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曾收治一病人,因喝自製藥酒致烏頭堿中毒,心髒驟停5次險些喪命。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初笑鷗建議,泡酒過程需警惕四類中藥:一是“馬錢子”;二是“川烏”“草烏”;三是“水蛭”;四是“蒼耳子”。這些中藥有些具有毒性,不可長期服用,如生的川烏、草烏毒性極大,嚴禁作為中藥飲片直接泡酒。
家庭自製藥酒應在醫師指導下購買藥材和使用正規的藥酒配方,並結合自身疾病飲用。專家還建議,藥酒盛夏季節宜少量服用,特別對陰虛陽旺體質者更應注意。有肝腎疾病、消化道潰瘍、高血壓、過敏性疾病、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則應禁用。
自製酸奶:最易混入雜菌。江蘇省營養學會公共營養師培訓辦公室主任顏曉東介紹,“自製酸奶製作過程要很細心,以免混入雜菌,否則不但影響酸奶口感,也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顏曉東說,自製酸奶不宜用菌粉,因為即使菌粉本身沒問題,在存放中也會因為保存不當而產生雜菌。“最好的引子是超市購買的新鮮酸奶,一次用完。如果用每次做成的酸奶做引子,家庭操作不可能保證完全無菌,會導致雜菌越來越多,對人體產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