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搶購”實屬無奈

2014-06-17 09:49:14 來源: 2022世界杯分组我来预测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出於對本土奶粉質量的擔憂,德國、荷蘭等國以及中國香港等地區頻頻發生“中國式搶購奶粉”。最近一年,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超市貨架上貼出中文提示“限購奶粉”,而在過去的一年中,新西蘭一直幫中國生產高標準乳製品,澳大利亞生產商歡迎中國降低進口奶粉關稅,甚至南美的阿根廷奶粉品牌也看好中國市場,“中國式搶購奶粉”正在蔓延到越來越多的國家。

  “洋奶粉”在中國的售價可能是全球最高的,而且還連年飆升。但很多父母仍然一邊感慨養孩子成本越來越高,一邊參與到“中國式搶購奶粉”大軍中去。雖然洋品牌也頻出安全問題,但相較本土奶粉,中國家長仍然堅定不移地選擇前者。即使是近期新西蘭奶粉陷入“信任危機”,國人的應對之道也隻是從一個洋品牌轉到另一個洋品牌。

  國貨不給力,是“中國式搶購”的直接成因。無論購買本土奶粉多麼方便,也無論本土奶粉有多強的價格優勢,甚至無論愛國情結多麼濃烈,但是誰也不願意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來開玩笑,“以身試毒”。“三鹿奶粉”之後,一些通過檢測被證實不含三聚氰胺的國產奶粉曾一度銷量上漲。可惜好景不長,2010年發現三聚氰胺問題奶粉並未完全銷毀後,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再次跌到穀底。2011年又出現某奶粉導致嬰兒性早熟說法,雖然監管部門出麵澄清,但多數消費者仍然“寧信其有”。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一次又一次傷害消費者的心,更是讓本土品牌的信譽一降再降。

  同時,監管的不足也促成了“中國式搶購”。不是消費者崇洋,而是監管不能給人以信心。多數問題奶粉事件,都是媒體曝光或消費者舉報而不是監管部門首先發現。次數多了,消費者對監管部門的信心也隨之一同跌落。

  “中國式搶購”是無奈之舉,消費者也清清楚楚地知道這隻是“次優選擇”,因為洋品牌並不是安全的代名詞。其實,消費者要的就是一個放心,而放心來自企業的責任心、來自監管部門的責任心。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式 無奈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