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食品、兒童食品難從包裝區分 成人食“兒童食品”也超
日前,市消保委聯合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發布上海兒童零食消費習慣調查報告,指出市場上“冒充”兒童食品的成人食品已經泛濫,由於缺乏嚴格的食品分級規定和產品標識標簽標準,容易導致沒有辨別能力的兒童過量購買和食用成人食品,引發營養過剩、肥胖等健康問題;而家長受到這些食品包裝和廣告的迷惑,還蒙在鼓裏,甚至誤認為孩子多吃有利於健康。

膨化食品和功能飲料最“催肥”
根據上海市學生體質健康中心2013年發布的數據,約150萬名上海3-16周歲的戶籍兒童經過測試結果顯示,肥胖率高達17.8%,相當於每6名兒童中就有1名體重超標。有分析認為,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兒童在正餐外缺乏控製的零食消費。
上海社科院通過調查也發現,孩子們已經和零食“難舍難分”。全市900位隨機參與調查的家長,有18%表示自己的孩子每天都吃休閑食品,僅有30.2%表示孩子隻是一周偶爾吃幾次,但不可能絕對不碰。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接觸休閑食品的機會也更多,13-16周歲的兒童有近三分之一每天都在吃休閑食品,該比例是8-12周歲兒童的兩倍多。
除了休閑食品,伴隨著孩子們的還有各種飲料。調查報告顯示,近六成的家長承認孩子幾乎天天在喝瓶裝飲料,3-7周歲兒童“堅持”每天喝飲料的比例高達20.4%。
怎樣的休閑食品和飲料是孩子們的最愛?研究者通過整理數據發現,休閑食品中,餅幹糕點、膨化食品和糖果最受孩子青睞;飲料中,孩子們偏愛含乳飲料和果蔬汁。據調查,分別有89%、86.6%和82.5%的家長表示自己孩子經常吃餅幹糕點類、膨化類和糖果類休閑食品,還有77.8%和76.1%的家長表示孩子經常消費含乳飲料和果蔬汁。喝碳酸飲料的孩子也不少,認為自己孩子經常喝的家長有60.7%。
不可避免的是,這些食品給孩子帶來了肥胖。調查報告指出,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其體重超標情況與消費休閑食品或飲料的頻率成正比。高頻消費休閑食品的3-7周歲、8-12周歲和13-16周歲兒童體重超出相同年齡段兒童正常水平的比例分別為9.4%、14.7%和25.4%;高頻消費飲料的3-7周歲、8-12周歲和13-16周歲兒童超出正常體重的比例為9.8%、17.1%和23.5%。
進一步分析容易誘發肥胖的休閑食品和飲料種類,專家發現,膨化類休閑食品和功能性飲料“嫌疑”最大。近四成體重超出正常的兒童最常吃膨化類休閑食品,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體重超出正常的兒童最常吃膨化類休閑食品的比例也在增長;一成左右體重超出正常的兒童最常喝功能性飲料,這一比例在13-16周歲體重超常兒童中增加到了20.6%。
不慎食“兒童食品”成人也超標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的《熱量和蛋白質攝取量》一書,一個健康的成年女性每天需要攝取的熱量在1800-1900千卡,男性則需要1980-2340千卡,一般熱量來源主要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公認較為合理的熱量供應結構是: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不少於人體每日所需熱量的55%、蛋白質約為10%-15%、脂肪不超過30%。此外,成人每天攝入鈉元素不應超過2克,相當於5克食鹽。
看似不難的熱量攝入比例其實很難維係。上海營養食品質量監督檢驗站高級工程師薛亮表示,就連成年人,如果在“兒童食品”消費上不加以節製,上述合理的熱量供應結構也會被輕易打破。該檢驗站受市消保委委托,近期對市場上在售的132款兒童容易購買的休閑食品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其中近三分之一的食品,即使是成人,隻要一天消費100克,就已滿足一天所需熱量的三分之一,或者脂肪和鈉的攝入量已經超過1天所需。其中,高熱量的休閑食品主要集中在膨化類,高脂肪的集中在膨化類和餅幹糕點類,含鈉量高的休閑食品主要集中在炒貨類、肉製品和水產品類。
以頗有人氣的“張君雅小妹妹”草莓味甜甜圈(45克/包)為例,100克即2.2包的能量高達2420千焦,一包約為1089千焦,按照世衛組織推薦的成年男性日均所需熱量值,這種甜甜圈一天最多吃9包,從滿足每日所需熱量的角度而言,就不要再吃其他東西了。而按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日攝入量,7歲男童吃一包該食品,就已滿足一天14.5%的熱量需求。該款產品每百克所含脂肪提供的能量占比更高達59%,遠高於成年人30%和未成年人25%-30%的日均限值,不合理消費容易導致營養結構失衡,引發肥胖。
另一款“浪味仙”紅燴口味創意花式薯卷(70克/包)則是鈉含量較高,每100克即1.4包的鈉含量高達1.3克,成年男性一天吃3包鈉攝入量就已超標,7周歲的兒童吃一包就已逼近每天鈉攝入量的上限。
飲料中的咖啡因問題也不容忽視。根據目前國際公認的咖啡因研究表明:3歲以內兒童不應攝入咖啡因;4-6歲每天最多攝入45毫克;7-9歲每天最多60毫克。而上海營養食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抽檢的9款咖啡奶茶類飲料,咖啡因含量最低的也有122毫克/升,最高的為雀巢絲滑摩卡咖啡,每升含405毫克咖啡因,以該款產品的268毫升小瓶裝為例,每瓶咖啡因含量已超過100毫克,兒童喝一瓶,咖啡因攝入量就已超標,最好不要飲用。
成人、兒童包裝應有別
連成人吃多所需熱量也會超標的“兒童食品”,之所以被許多兒童無節製地消費,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指出,主要責任還在父母本身,對這些食品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即使有所警覺,卻也沒有嚴格地去規範孩子的消費量和頻率。
調查數據顯示,平均每個月家長要為兒童支出185元用於購買休閑食品,超過八成的父母主動會給孩子購買休閑食品,近五成認為隻要孩子喜歡就給買。與此同時,家長對休閑食品的認識卻很有限,64.7%的家長表示如果看到休閑食品或飲料上出現“兒童”字樣或形象,就會聯想到“適合兒童”,25.5%的家長甚至進一步認為這代表著“健康”。對於這些食品上標注的營養成分表,許多家長也是懵懵懂懂,有49.8%的家長表示自己看不懂營養成分表,不知道一些“兒童食品”應避免讓兒童多吃,甚至還有71.6%的家長認為吃這些食品可以為孩子補充營養。
家長的“無知”固然是兒童濫用成人食品的主要原因,但相應食品標準的缺失也是難辭其咎。上海社科院社會調查中心研究員劉波指出,目前我國並沒有專門針對兒童食品的標準,成人食品與兒童食品之間界限模糊,一些廠商瞄準“空白”,竭力將成人食品包裝成“兒童食品”,吸引兒童及其家長消費。兒童處於生長發育關鍵時期,同時其各個髒器發育尚未完善,肝、腎等解毒功能並不健全,因此向他們提供的食品不管在安全性和營養性上都應該有更為嚴格的要求。
“在國家標準尚未完備的前提下,商家為趨利,在商品的推廣和包裝上突出兒童元素,這種做法不能認為是違規,但值得深思和改進。”複旦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郭紅衛表示,要解決成人、兒童食品混淆的問題,有快、慢兩條路可以走。比較慢的解決方法是推動國家相關部門改進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規則,要求廠商在產品包裝上專門設定針對兒童的營養信息說明,便於消費者識別;比較快的解決方法,是由相關部門、行業協會製定兒童食品的健康消費指導,先告訴家長和孩子怎樣選擇健康的“兒童食品”。
據悉,部分國家對兒童食品進行了高標準的監管,例如2006年英國通過法案規定禁止在晚上9點以前播出針對10歲以下兒童的垃圾食品廣告;法國把生產假冒偽劣兒童食品的罪行與販毒、軍火走私一並列為“危害安全罪”;在美國如果生產和批發、銷售假冒偽劣兒童食品,當事人除被判監禁外,還將麵臨25萬到100萬美元的罰款,2013年該國又推出了更加嚴格的兒童食品標準。
不過,家長們很快將有“標尺”可依。據悉,市消保委正在編製一款名為“消保委幫你算”的網絡計算器,屆時家長隻要登錄該計算器,輸入孩子的年齡、性別以及所要購買食品的相關營養成分值,就可以得知該食品每100克所含的相應熱量、營養成分含量及供應的能量占比,知曉自己的孩子吃多少克該食品就可能“超標”了。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8)“冒牌”保健食品實為三無產品 多起假冒保健食品案被查
- (2014-06-18)普通食品混在保健食品中賣 湯臣倍健被指誤導消費
- (2014-06-18)買保健食品 謹防這些“驚喜”
- (2014-06-18)營養保健食品能治病? 絕對忽悠您!
- (2014-06-18)中國古代的方便食品 可食用的“備胎”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