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高度重視拖農藥零增長後腿的那些因素
因素五:管理薄弱,農藥生產經營秩序混亂
因農藥的特殊性,大多數國家都製定了嚴格的農藥管理法規,法國1905年製定的《農藥管理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農藥管理的專門法規,標誌著世界農藥管理法製化的開始。隨後美國、加拿大、德國等也相繼製定了農藥管理法。美國製定的《聯邦殺蟲劑、殺菌刺和殺鼠劑法》,簡稱《農藥法》,至今已進行了10多次修改,且不斷完善。世界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等許多國際組織,都對農藥製訂了一係列的管理和技術規程與標準。我國1997年國務院頒布了第一部專門的農藥管理規章製度《農藥管理條例》,雖也經過些修改,但很不完善。尤其是在管理製度設計、管理方式方法規定上存在著許多缺陷,如對生產、銷售、使用假冒偽劣農藥產品的管理及懲處、農藥市場秩序的管理、農藥負效應的防治與監控等方麵相當薄弱,急需重新修訂。
我國農藥總體生產技術水平落後,部分企業仍在使用淘汰的工藝技術;研發能力薄弱,侵犯知識產權現象時有發生;產品科技含量低,品種多濫雜,同質化嚴重;資源浪費、汙染環境等問題突出。農藥經營主體是按計劃經濟體製設計的專營模式,因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之快,改革變化之大,目前實際上的農藥市場處於完全放開狀態。加之經營單位和個人良莠不齊,相當多的農藥經營人員“賣藥不懂藥,違法不知法”,不可能針對防治需要而供藥,更談不上對農民進行科學、安全用藥指導。從而導致農民用藥不對路,防治效果差,加大了用藥量。
因素六:用藥技術水平低 農民環保意識差
目前,廣大農村基本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絕大多數農區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在家種田的主要是老人和婦女,文化程度低,身體素質差,管理粗放,農藥的安全使用標準和安全使用原則基本不了解,對農藥的性質知之甚少,農藥使用問題突出,主要表現:一是品種選用不當,施藥方法不正確。不分作物品種用藥,不管防什麼病,治什麼蟲,也不論水稻和蔬菜,不分大棚和露地,隻按照自己的習慣,怎樣方便怎樣用,一成不變地使用一種用藥方法;也不按病蟲為害習性來施藥,用藥量大增,藥害事故也不斷發生。二是藥劑選擇不科學,用藥劑量不標準。防治同一種病蟲害,多種相同作用的農藥一起使用,不根據防治對象、作物和施藥時間對症用藥,常常是連續多次用藥,用藥量激增,利用率低下。三是盲目施藥,用藥目的不明確。不按病蟲預報情況,不管有無病蟲施藥,防效不佳,施藥次數增多。四是故意加大用藥濃度,兌水量不足。不按照技術部門推薦的合理用量配置農藥,認為濃度越大,效果越好,造成浪費,甚至出現藥害。五是隨意施藥,用藥時間不準確。不按田間病蟲草害發生的防治適期用藥,而是根據自己的時間用藥,因防治不適期,效果不好而不斷增加防治次數,造成用藥量倍增。
另外,農藥使用中急需高度關注的兩個問題:一是施藥器械落後。目前農戶使用的噴霧器絕大多數還是工農-16型老式器械,“跑、冒、滴、漏”現象嚴重,影響了用藥質量,降低了防治效果,且造成浪費,加大了農藥投入量。二是隨意丟棄農藥廢棄物。對用過的農藥瓶、袋等包裝物隨意丟棄,汙染環境,殘留藥物蒸發到空氣中,或經過水衝、雨淋流入到河流、土壤裏等產生危害。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8-07)食安無小事,新標速落地
- (2015-04-24)台食藥署回應媒體關於茶葉檢出超標農藥的報道
- (2015-04-27)央視記者買8份草莓 經檢測均含致癌農藥
- (2015-05-08)台灣地區農藥茶增至41件 不合格率約8%
- (2015-05-26)權威辟謠:農藥殘留那些謠言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