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連年遭遇“滯銷病” 農民之“急”誰來解?

2015-06-29 13:14:58 來源: 中國2022世界杯预选赛最新排名 網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近期,全國多地出現西瓜滯銷現象,瓜農遭遇“豐收越多,損失越重”的尷尬困境。麵對連年出現的農產品滯銷怪圈,除了抱怨天氣不利,“滯銷病”的症結到底有哪些?辛苦耕耘卻難收回成本,農民利益誰來保障?

  現狀:盛夏多地遭遇西瓜滯銷

  進入6月以來,安徽水果大縣碭山遭遇了大規模的西瓜滯銷。今年因遭遇連陰雨天氣,西瓜外銷受到影響,碭山20萬畝西瓜愁銷路。從五月底西瓜集中上市之後,連遭瓜價大跳水,收購價格從去年同期的每斤1元以上,跌至每斤兩三毛。

  個頭大,味道甜脆的西瓜,爛在地裏,扔在路邊,瓜農的苦心栽培,麵臨“豐收越多,損失越重”的尷尬。

  其實,不僅在安徽碭山,今年入夏以來,“賣瓜難”幾乎同期出現在全國多地。

  在網絡搜索引擎輸入“西瓜滯銷”進行檢索,5月以來,被媒體公開報道的西瓜滯銷現象就出現在廣西、安徽、江蘇、河南、山東、河北、遼寧等多地。作為夏季的時令水果,西瓜卻在全國範圍內從南到北頻遇滯銷。

  遭遇大範圍滯銷的還不僅是西瓜,近期,多家媒體集中報道了“陝西果農傾倒油桃”的消息。

  陝西周至縣竹峪鎮蘭梅塬村是遠近聞名的油桃生產基地,這個村子幾乎每家都種植著油桃樹,油桃也是果農們主要的經濟來源。可今年油桃成熟了,卻鮮有客商來收購,價格也不及往年三分之一,果農們無奈之下將滯銷的油桃倒進村頭的河道裏。

  從更長的時間段來看,今年3月,陝西省禮泉縣出現近百萬斤貢梨滯銷;4月,作為全國番茄主要產區之一,浙江溫州蒼南遭遇大麵積番茄滯銷;5月,安徽長豐遭遇草莓滯銷,全縣損失超1.5億元;同月,福建南安百萬斤楊梅滯銷……

  近年來,農產品滯銷似乎已是連年出現的“老大難”問題。一邊是,“豐產”的農民滿臉愁容,絲毫沒有“豐收”的喜悅,另一邊則是,城市中的民眾抱怨著自己身邊的菜市場果蔬價格太貴,“農民賣難、市民買貴”怪圈難除。

  探因:“滯銷病”的症結有哪些?

  針對近期多地出現的西瓜滯銷現象,有業內人士分析稱,今年的西瓜難賣,主要是由於今年南方春季氣溫偏低,導致海南、廣西等地西瓜成熟期晚,與安徽、山東西瓜上市時間接近,多個地方西瓜紮堆上市,造成西瓜供大於求。此外,5月以來全國尤其是東北地區陰雨天氣普遍,天氣涼爽,消費者對西瓜的需求減少。

  但是,對於幾乎每年都出現的農產品滯銷問題,除了“天公不作美”,頻繁出現的“果賤傷農”事件究竟還有哪些深層原因?

  在近年來農產品滯銷的解題方式中,政府部門的應急措施,媒體助推以及網友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中的愛心傳播成為解決問題的有效渠道,但是,從長遠來看,根除農產品滯銷怪圈的根本途徑何在?

  “造成農產品滯銷的原因多元,直接原因包括‘農產品季節性集中上市、市場供過於求’、‘農產品價格波動頻繁,產銷信息不對稱造成跟風種植’、‘果蔬品種單一,質量不高導致市場競爭力低’等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向中新網記者分析。

  專家分析,在農業生產高度專業化和規模化的發達國家,農產品滯銷現象發生頻率較小,而中國當前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經營模式,容易造成農產品“滯銷、賣難、買貴”的怪循環。

  李義平說,農產品價格波動頻繁,且周期較短,當一種果蔬價格快速上漲時,小而散的農戶就會擴大種植規模、追逐高價,種植產品趨同,加之信息閉塞,市場行情誤判,這就為產品滯銷和價格下跌種下隱患。

  如專家所言,由於農戶分散經營,農產品市場無法準確預測產量,提供有效的市場信息引導農戶種植,這就導致農產品供需的不確定性成為一種常態,農產品滯銷也就會頻繁發生。

  同樣是根源於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在市場上的弱勢地位始終讓農民很難取得價格話語權。

  “農產品中間流通環節過多,果蔬從鄉間地頭到城市菜市場,中間商已是層層加價,一方麵擠壓了農戶利益,另一方麵,城裏百姓也吃不上價廉果蔬。”李義平說。

  破題:農民“滯銷之急”誰來解?

  近年來,為了破解農民遇到的“滯銷之急”,政府部門多是以緊急聯係客商、發文疏通流通渠道等應急措施救燃眉之急,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市長街頭推銷、掛牌成立“西瓜辦”等“奇招”。

  就在近期,四川劍閣縣因養殖企業土雞滯銷,資金鏈斷裂,全縣行政、事業單位職工每人被要求買20隻雞,不論大小每隻60元。合計1200元的任務,從年終績效工資中一次性扣除。這種以行政手段“攤派”滯銷農產品的做法也遭到輿論質疑。

  “麵對農產品滯銷,政府既不能缺位,又不能越位。發端於市場的問題,要靠市場手段解決,政府要做的是‘服務’角色,而不是‘命令’角色。”李義平說。

  李義平表示,有些地方盲目集中建設特色農業園區,在沒有細致分析市場的情況下,鼓勵甚至強迫農民擴大種植麵積,導致供給過剩,這些都是行政幹預農產品產銷的負麵案例。

  “在農產品滯銷的問題上,政府部門當然不能袖手旁觀,政府應該通過搭建供銷信息平台,減少中間環節,引導農戶和市場對接。”李義平稱。

  專家分析,現在通過互聯網平台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的發布,搭建電商平台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成為一種趨勢,但是,當前城鎮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村人口結構“老與小”居多,農業的信息化進程就需要政府更多的服務。

  此外,可通過稅收、保險等政策,以及更多的簡政放權措施“清障”,以減少農產品產銷中間環節,在生產、流通、銷售各個環節上保證種植戶利益,這亦是政府需要作為之處。

  從長遠來看,輿論對於農產品滯銷怪圈的“問診把脈”中,盡快將當前小農經濟整合成市場化的企業經濟、產業經濟,增強抗風險能力,似乎已成破題的“治本”之道。但是,通過擺脫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模式,提高農業的規模化、專業化程度,這還需要中國農村經濟的深刻變革。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連年 農產品 農民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