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售菌子價格低暗藏貓膩 物流保鮮技術不靠譜

2015-07-30 14:47:33 來源: 廣州日報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年年盛夏,雲南菌子如期而至。這些年,全國上下對雲南菌子的接受度愈見高漲。每年此時,雲南菜館猛推各式菌類,捧場客也絡繹不絕。近來,由於電商日漸發達,在網上買菌自己烹調也十分方便。

  然而,你真的敢對網上的菌子放心嗎?日前,記者對電商渠道的雲南菌子進行追訪,發現網上的菌子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但是也藏著不少貓膩。

  質疑一:網售野生菌低於成本價可能嗎?

  網上賣菌子的店鋪還真不少,菌子的種類豐富,鬆茸、青頭菌、牛肝菌、雞油菌和見手青等常見的菌子都有,就連昂貴的幹巴菌和虎掌菌也有,不常見的馬屁泡都能買到。其中以雞樅、鬆茸、青頭菌以及各類牛肝菌為主,基本都是雲南出產。價格參差不齊,以一斤雞樅菌為例,價格幅度可從45元至388元,而大部分價格都在100多至200元一斤左右。價格幅度較大的還有鬆茸,一斤價格由最低的60多元到最高的9800元,價格差距令人咋舌。還有像一家號稱地處雲南曲靖的網店裏,平日要賣兩三百元的野生幹巴菌隻賣148元,叫人大跌眼鏡。

  而實際上,廣州日報記者從業內了解到,今年雲南野生菌子的價格比往年上漲20%,因為遭遇天氣緣故和野生菌產量年年見跌。在廣州開雲南菜館的胡女士說按照紅河穀本月野生菌的成交數據看,幹巴菌的價格比剛上市時要理性許多,但是最少也要250元/斤~400元/斤;鬆茸過去100元/斤有得成交,但是今年價格普漲,11公分長的鬆茸在雲南批發價也要150元/斤。“網店的菌子比雲南當地的批發價還便宜,貨源可靠性多高?這要打一個問號。”

  質疑二:菌類種類多 買的是真鬆茸?

  雖然鬆茸廣為消費者所知,是大家購買的熱門菌類。但是,假如你不是雲南本地人,或者對菌子沒有深入的認知,那麼分分鍾可能買的是其他不知名的菌子。謝先生的餐廳夏季主營菌子生意,他說可食用的雲南野生菌種類多,有的菌子彼此長得相似,門外漢經常會傻傻分不清楚,就好比多數雲南人分不清廣東的魚一樣。

  消費者林先生在網上買入2斤鬆茸,烹調以後發現根本沒有鬆茸的味道,請雲南朋友鑒別以後發現原來是姬鬆茸。謝先生說有幾種菌子可以冒充鬆茸,一是姬鬆茸,二是花腳鬆茸。後者稍微還有一點鬆茸的味道,前者根本沒有,隻是外表類似罷了。姬鬆茸屬於人工培植,一斤隻要十幾元,價格相當便宜;花腳鬆茸的價格僅僅是鬆茸價格的1/3。此外,老人頭也容易被冒充,盡管老人頭的價格已經相當便宜了。再說廣州消費者常吃的牛肝菌,牛肝菌是一個大類,可細分30多個品種,並非人人都能辨識出來。

  質疑三:物流保鮮技術靠譜嗎?

  據謝先生介紹,野生菌對保存環境要求苛刻。雲南當地農民采摘了菌子以後要馬上低溫保存發貨。菌子的保存溫度最好在0℃~4℃之間,如此可以“續命”三四天。若是放在常溫下,較高的溫度和濕度都會使得菌子微生物滋生,容易發生變質。因此,這要求保鮮冷藏條件要到位。

  消費者May向記者報料稱上周在某網店購買的鬆茸收到時都軟綿綿的,拿在手上感覺很濕,“有發潮的氣味,其中四五根有掉頭現象。明顯燜到了。我們都不敢吃,隻能丟掉。”諸如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記者調查獲知,網店的野生菌大多數通過快遞發送,隻有極少數買家堅持送飛機或者火車,請買家自行到機場或者火車站提貨。

  記者以買家身份與一家來自雲南銷售雞樅的網店賣家進行溝通,賣家介紹他們是用快遞進行郵寄,但當記者詢問關於菌子打包保存的細節時,賣家表示並不清楚,並給出一個極不負責任的說法,“具體怎麼走我們不清楚,反正把菌子交給快遞公司了。”而另外一家銷售幾種菌類且銷量相對較高的賣家則介紹,快遞包裹中會有冰塊、吸水紙、保溫箱等,確保新鮮。同時兩家均表示下單後基本1~2天即可收貨。然而,恰如業內人士所說,菌子從采摘到最後食用,0℃~4℃的冷藏溫度下保存時間大約三四天,也就是說如果拿到的菌子沒有質量問題,也必須馬上食用,留多兩天都不行。

  食得醒:菌類沒煮對 小命也能丟

  記者看到,有的網店會給出菌子的處理方法以及烹調方法,但是,甚少有店家坦白告知消費者菌子的毒性。

  胡女士告訴廣州日報記者,除了鬆茸以外,其他所有的野生菌子都有毒性,隻不過輕重罷了。因此,能作為刺身生吃的,也隻是鬆茸一種。就算是人們常食用的牛肝菌和雞樅,也有微毒。如果烹調不到位,菌子的毒性殘留,將對食用者造成傷害。輕者頭暈,重者出現幻覺,眼前的人會變得很小。最嚴重的結果是致命。胡女士坦言,每年雲南當地都有食用野生菌導致中毒身亡的情況,“個別牛肝菌和馬皮泡都有可能致命。”

  胡女士認為,網購野生菌存在風險。小則上當受騙買了別的菌子吃,大則錯誤食用菌子導致性命丟了。謝先生說,廣州本地人吃蔬菜菇菌講究爽脆口感,因而常常快炒食材,起鍋時食材僅熟,有的可能半生不熟。如果野生菌也采用這種烹調手法,那麼風險非常大,唯一能去除野生菌毒性的法子就是高溫煮製殺毒,“建議消費者在烹調時盡量拉長菌子受熱時間,寧可讓菌子軟熟一些。”

  這些有毒性的菌子在各大電商平台上都能找到相應的商品,青頭菌、各類牛肝菌甚至是在上麵屬於較為常見的品類。

  小貼士

  鑒別菌子鮮度有技巧

  菌子新鮮與否,其實一眼可以看出。胡女士說,優質的野生菌肥美而新鮮,菌杆較硬朗,帽子微微張開,但是菌傘沒有打開。開傘的菌子身價立刻跌一半不止。菌子若變質,肉眼就能看出來,菌的光澤大減,杆子軟塌塌,這是受潮的表現,下一階段就是腐爛。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貓膩 價格低 物流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食安觀察網 © 2012-2025 健食視界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2440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2614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城通街26號院(郵編100043)

值班電話:1850012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