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30 14:43:58 來源: 東方網
時隔兩年,三文魚又火了。
也許大家已經忘了,在2018年,三文魚和虹鱒還是食品領域的頭號網紅。
麵對新發地突如其來的疫情反撲,兩年前想把虹鱒寫進三文魚族譜的企業們,現在都恨不得官宣自己賣的是虹鱒,而不是真正的三文魚。
其實三文魚真的是躺槍,不管是大西洋鮭還是虹鱒都沒有肺,想讓它們感染肺炎,還真是難為魚了。
魚雖然不會傳播病毒,但咱們物流人再清楚不過了,倉儲、搬運、裝卸、運輸、加工中的每個工作者都可能是傳染源。再加上冷鏈的低溫環境,耐寒的病毒就可以美滋滋地活到農批市場,重見天日。
案板之上,沒有一個物流人是無辜的。當然,也不應該就此讓冷鏈物流人都下崗,畢竟“地攤經濟”已經擺好了一字長蛇陣,留給物流人的攤位已經不多了。
用流行病學調查的手段,幾乎不可能弄清楚新發地的傳染路徑,不信你看看半年過去,我們還是沒有搞明白華南海鮮市場怎麼就成了病毒發源地。
真不能怪那些調查組的白衣天使,而是我國生鮮食品的追溯體係實在太拉胯。
“綠通貨物”想必物流人都不陌生,就算你沒全程見證,也多多少參與過生鮮流通的過程,那可真是老太太的裹腳布,又長又那啥。
當我們連三文魚在流通中經過了哪些環節,處在什麼樣的環境都無法追溯,找到病源就隻能期待奇跡。
上圖隻是粗略的展示,在行業實際中,每一類主體都可能再分為多層級,比如一級二級批發市場,一級二級農貿市場等等。同時,每個區域還會存在多個同一層級的主體,這樣交叉複雜的流通鏈條不僅造成很高的交易成本,更因為數字化水平非常低,生鮮產品多次“轉手”,根本無法被有效追溯。
有人可能要說,現在新興的生鮮電商不都說是“產地直采”嗎?的確,此次新發地疫情反撲後,多家生鮮電商都對外表示采用了產地直采的方式,保供不是問題。但即便是生鮮電商這類新業態,全部貨源都產地直采也是不切實際的,因為用戶體量還不夠大,訂單又更加碎片化,許多品類達不到產地直采的規模,隻能選擇在銷地批發市場采購,而一旦融入了“傳統流通鏈條”,又會遇到前述的追溯難問題。
生鮮電商尚且如此,農批農貿市場就更不用說了。“菜市場”大家都知道,血水共案板一色,魚腥與雞毛齊飛。連基本的衛生都保障不了,還要啥全程透明追溯?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鮮流通還處在“初級階段”:標準低、效率差、不透明。
二
下架一周後,這幾天電商平台和餐飲企業裏的三文魚又“王者歸來”了,但迎接“冰海之皇”的可不是鮮花掌聲,而是恐懼冷漠。盡管衛生部門再三強調,三文魚隻是被 “汙染”,而不是“感染”,消費者依然還是敬而遠之。
不過,筆者這麼理(chi)性(huo),肯定不會被嚇倒。既然三文魚不會感染病毒,那買點生的煎著吃唄。
從水產市場買來三文魚,站在冰箱前麵,看著真空袋裏嬌滴滴的魚肉,感動的淚水不禁從嘴角流出,腦海裏卻傳來了靈魂拷問:
要把三文魚裝冰箱,到底分幾步?
眼前的魚,不是魚,而是砸在牛頓頭上的小蘋果,點亮思想的火火火火火。
這個問題看似幼稚,其實問出了食品追溯的終極命題,問出了三文魚的“前世今生”。
作為消費者,我們把三文魚放進冰箱,已經是整個供應鏈條最末端的環節。為了讓一條魚以最好的狀態迎接進入冰箱的神聖時刻,從捕撈之後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必須嚴謹執行的。換句話說,如果沒搞清楚魚在流通中經曆了“哪幾步”,你敢把它裝進自家冰箱等著吃嗎?
無論是國外漁場的大西洋鮭和太平洋鮭,還是國內淡水養殖的虹鱒,都有冰鮮和凍品兩種出產方式。冰鮮是粗加工,隻需宰殺後清理內髒,加冰塊保鮮;而凍品則需要借助自動化生產線,將魚處理幹淨並去頭,切塊放入真空包裝中。
之後就進入了相對漫長的物流環節,按照訂運單執行運輸計劃。無論運輸載具是貨機、冷藏貨車還是火車冷藏廂,全程都要處在-18℃以下。
國外進口的三文魚,運輸過程中還需要經曆多式聯運的考驗。比如,挪威出口到中國的三文魚以空運直飛居多,這是因為挪威三文魚到中國要繳7%-14%的稅,在價格競爭上處於劣勢,因此用空運縮短運輸時長,並提高售價,占領高端市場。而智利的三文魚出口中國免稅,且中國南美距離遠、航班少,空運成本太高,因此都使用集裝箱冷櫃進行海運運輸。不管是空運還是海運,在兩端還要結合公路和鐵路的轉運,尤其是進口清關後,需要把產品調配到國內各地區,需要大規模的幹線運輸送到配送中心。從配送中心出發,再抵達農貿市場、商超或餐廳。經過這麼複雜的流程,小易才終於能買到不遠萬裏而來的三文魚。
對於肉蛋、蔬菜、水果等其他生鮮來說,雖然具體環節各不相同,但要裝進消費者的冰箱,也和三文魚一樣要經曆:加工、包裝、運輸、倉儲、配送,並且這其中還要穿插多次的檢驗檢疫。更重要的是,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處在合規的冷鏈條件下,並且不能被未經允許的的人員接觸,這點在疫情的特殊時期下非常關鍵。
以一個供應鏈物流從業者的眼光來看,把三文魚裝冰箱,居然要分這麼多步!那麼關鍵的問題來了,我怎麼知道手裏的魚,就真的合規地完成了這些步驟呢?
要是有患病工作人員接觸魚肉怎麼辦?
要是運輸過程溫度超標了怎麼辦?
要是被髒亂差的環境汙染了怎麼辦?
目前市麵上確實有一部分生鮮產品已經貼上了“溯源二維碼”,就是不知道掃這個二維碼能不能查到有效信息。前麵已經說過,生鮮流通鏈條這麼複雜,難道還真有這麼多企業能把全程溯源信息都完整、可信地保存下來,並且提供給消費者掃碼查看?
當然不是。
現在的溯源二維碼大都是以0.02-0.05元/張的價格定製的,而且這些二維碼背後的數據是人工錄入的,所以它更大的作用並非“過程追溯”,而是“廠家防偽”,和防偽序列號的作用相似。
指望一張二維碼就能有效溯源,你顯然在想peach。
在新發地出現疫情的兩周中,北京市進行了有效的防控舉措,新增確認人數逐步得到控製。隨後,市政府也正式發文強調,要在未來大力加強世界杯赛程预测 追溯體係的建設。
既然貼一張二維碼解決不了全部問題,我們就必須重新思考,世界杯赛程预测 追溯的突破口在哪。
三
如果你問一個90後或00後:害怕“瘋牛病”嗎?
你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一串問號。
“後浪”們對瘋牛病幾乎毫無概念,但這不代表瘋牛病是小病。
牛得了瘋牛病,行為瘋癲,快速死亡;人吃了病牛肉,神經係統受到暴擊,腦子瓦特了,離涼涼也不遠了。30多年來,瘋牛病已擴散到了歐洲、美洲和亞洲的31個國家,受到瘋牛病牽連的國家有100多個。更重要的是,瘋牛病患者直到今天也無法通過治療痊愈,是真正的不治之症。
見了鬼了,瘋牛病這麼可怕,為啥“後浪們”還如此雲淡風輕,甚至根本不了解呢?其實不光後浪,即便是更年長的中國人也不會對瘋牛病有什麼深刻認識,頂多比後浪們在2022世界杯预选赛最新排名 中多聽到過幾次而已。
原因很簡單:從整體上來說,中國人的健康並沒有受到瘋牛病的實際危害。
80-90年代,瘋牛病橫掃歐美主要國家的農場,但對於我們來說,每年屈指可數的進口量根本不構成威脅。
在後浪眼中,牛肉也就是個蛋白質含量比較高的“減肥增肌”食材,再加上這兩年豬肉價格比長征火箭升的還快,牛肉連“高配版豬肉”的江湖地位都丟了。但後浪們不知道的是,擱六十年前,土豆燉牛肉還是赫魯曉夫同誌口中“共產主義生活”的象征呢!
80-90年代,牛肉高額的進口關稅和中國人民低下的購買力加在一起,讓貧窮變成了最好的保護色,瘋牛病根本看不見中國人。
整個90年代,國產牛肉的出口量在不斷減少,說明廣大人民群眾對牛肉日益高漲的喜愛已經和落後的養牛生產力之間已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當我國2002年加入WTO後,進口關稅大大下降,牛肉進口量終於開始放大招了。
小朋友,你是不是有很多問號?上萬頭外國牛衝上中國人的餐桌,之後每年的進口量也是瘋了一樣加倍增長,這麼多外國牛,再加上國產牛,國內居然從來沒出現過大範圍的瘋牛病疫情?難道我們都天賦異稟骨骼驚奇,有抵抗病毒的天然抗體?
醒醒,你又不是混元形意太極掌門人,哪來刀槍不入百毒不侵的神功?
我們之所以敢於每年增加進口,其實是因為以美國、歐盟為首的牛肉主產國不堪瘋牛病之擾,在2001年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世界杯赛程预测 溯源體係。
以歐盟為例,這套體係包括由政府推動的世界杯赛程预测 管理製度,覆蓋生產基地、加工企業、終端銷售等整個食品產業鏈條的上下遊,以達到信息共享、服務消費者的目的。它的覆蓋麵廣到什麼程度?消費者不僅可以從切好的牛肉產品上查到生產廠家,生產日期,還能查到養殖的農場信息,養殖過程信息,甚至這頭牛吃過的穀物飼料的生產信息、穀物種植信息也能查到。當然,貫穿生產和消費兩大板塊的物流信息,以及涉及到的人、車、倉、店等要素和場景都被完整的記錄了下來。
講真,和國產黃牛肉相比,安格斯與和牛不知道好吃到哪裏去了!而我們能安心地吃遍地球牛,真的要依賴這套溯源體係。它不僅讓我們在購買之前可以查到溯源信息確保品質,還能在某個地區出現瘋牛病疫情之後迅速告知全球,停止該批次及相關產品的流通,在我們和病毒之間構建了一條無形的長城。
其實我國也早已看到了國外這套溯源體係的先進性與價值,從2011年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印發的《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世界杯赛程预测 法》頒布,再到2016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發布的《關於推動食品藥品生產經營者完善追溯體係的意見》,我們的溯源體係從提出算起也有十幾年了,在某些細分領域(如藥品)也已經取得了係統性的進展。但在食品領域,尤其是生鮮食品領域,卻遲遲無法構建起國外同等水平的溯源體係。
最關鍵原因就是第一部分提到的:流通環節複雜、涉及主體分散。國外第一產業集中度高,多以大農場形式經營養殖和種植,並且有公司化、集團化的成熟實踐,普遍能夠完成從原產地到生產再到銷售的一條龍服務。
我國則不具備這個產業基礎,從農田和養殖戶走出的“最初一公裏”就經常麵臨著冷鏈和信息鏈“斷鏈”的問題。在經曆過十幾年前蘇丹紅、地溝油、三聚氰胺的惡性事件之後,我們已經對近些年偶爾出現的食品衛生事件麻木了。
直到在新發地案板上,那群三文魚留下了看不見摸不著的冠狀病毒。
四
夠抵禦病毒的不隻有疫苗和藥物,還有溯源體係。同樣,一個好的追溯體係,也能幫助生鮮產品規避衛生問題,並且幫助領域內的企業向善發展,及時發現害群之馬,而不是當消費者出現集體恐慌後,再想著亡羊補牢。
但在前述中,我們確實看到了國內食品追溯所處的困境:
生鮮食品流通鏈條複雜,環節多,節點性的記錄無法滿足全鏈條追溯;
過程中操作不規範,標準化水平低,並且沒有完善的監督手段。
數據在存儲、傳輸、展示等環節可能存在效率低下或信息被篡改的問題;
多個環節處於人工記錄狀態,可能屏蔽對信息提供者不利的基礎信息;
係統性的追溯多停留在生產加工環節,缺少流通環節數據信息。
追溯難,難在數字化,當我們問出“把三文魚裝冰箱,總共分幾步”,一切答案都在詳細的流通數據裏,這些數據還能為追蹤病毒提供非常重要的線索。
但在大多數農產品流通數據還來自台帳(表格、電子郵件、紙張記錄等方式),很多環節甚至連台賬都沒有的時候,數據的采集就恰恰是最關鍵的阻礙。人工記錄效率低,根本沒有能力實現全程數據采集,還容易催生數據作假,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先把人替代掉。
等等,這不就是易流科技最擅長的物聯網技術嗎?每時每刻堅守在商品旁邊,記錄它所經曆的一切,整理分析以供查詢……人類做不到的事,物聯網設備全都能實現!
今年4月推出最新冷鏈產品“溫簽”後,易流科技已經建立起了覆蓋“倉車店”的冷鏈流通全鏈條數字化管控平台。門店場景用“溫簽”,冷藏車上用“尖兵”,冷庫裏用“魔方&冷簽”,三款特點不同的IoT智能硬件組合在一起,就可以貫穿起生鮮流通全程的環境數據采集。
溫簽滿足店員和消費者的使用習慣,特別設計了以往沒有的大屏,買菜老太太也能一眼看清溫度和近期變化趨勢;機身上的二維碼展示更長周期的溫度變化曆史,自進入冷櫃後溫度是否達標?掃一掃便知。
魔方&冷簽的產品組合則以LoRa技術互連,利用一台魔方連接多台冷簽,就可以最低成本完成冷庫多溫區的溫度管理。
冷鏈數字化最重要的是采集溫度數據,但易流的IoT設備並不止步於此,而在不斷擴展自身的監測能力。無線便攜的尖兵不僅適用於車載場景的溫度監管,更能監測濕度、光照、震動等更多環境數據。而隻有更多維度的監測能力,才能在疫情防控提供更有價值的線索。
這款設備可以具備無線通訊能力,放入車廂或貨箱後可以跟蹤運輸全程。當尖兵處在黑暗的冷藏車廂或貨箱中時,我們認為其處在正常狀態,而當車廂門或貨箱蓋打開後,光照監測就被光線觸發,此時溫度也大概率會產生變化,平台會判定為異常事件,此時我們就可以記錄或線下驗證開箱者的身份,從而避免生鮮貨品被病毒汙染,或實現汙染發生後的追溯。
隻要生鮮產品離開產地或工廠,便不必擔心變質和被汙染的風險,這三款IoT設備將時刻守衛著生鮮的“下半生”。
此外,易流雲平台還最新應用了區塊鏈技術,可以將數據一鍵上鏈。用IoT代替人工記錄就已經大大提升了數據采集的完整度、精確度和安全性,再擁有區塊鏈加持,根本不用擔心溯源數據被偽造、篡改。
把三文魚裝冰箱,到底總共分了幾步?使用易流IoT設備,查看易流雲平台,答案安排的明明白白!
這不是腦筋急轉彎,而關係著每個吃貨的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