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8 10:37:33 來源: 中華網
4月14日,禧雲國際聯合團餐謀在2019中國國際團餐產業大會上發布了《中國團餐行業信息化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是團餐行業首個信息化相關的報告。
《報告》顯示,在經濟發展、消費升級和技術革命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團餐行業主觀信息化變革需求強烈,信息化技術與傳統團餐漸漸融合,智能硬件、EPR管理、移動支付、大數據應用分析等創新技術工具開始賦能團餐的前端應用及後端管理,重塑消費體驗,優化經營管理,降本增效,推動團餐行業整體轉型升級。
隨著信息化建設的逐步推進,團餐產業鏈各環節的參與者對信息化的認識逐步加深,加之各項創新科技的迭代升級,團餐行業的信息化勢必會呈現新的發展態勢。《報告》認為,未來,團餐的信息化升級極有可能在“前端+後端”、“內容+平台”、“團餐+零售”三個趨勢上發力。
趨勢一:前中端滲透率快速提高,後端成關鍵力量
近年來,團餐行業在信息化方麵的變化非常顯著,但現階段的團餐信息化進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偏離正常軌道的現象,比如偽信息化、製造噱頭、炒作概念等。
《報告》認為,原因主要在三個方麵:(1)現階段同時具備團餐產業理解能力及信息化產品設計能力的跨界人才非常缺乏;(2)團餐產業鏈是一個涉及原材料、供應鏈、生產、服務等環節的複雜大係統,團餐信息化的推進需要整個行業的分工及深度合作,目前具備開放、係統思維能力的團餐企業極少;(3)團餐信息化前中端滲透率快速提升,但後端生產工藝流程的標準化及信息化的實現,才是推動行業實現信息化深層變革的最關鍵推動力量。
瑕不掩瑜,大勢難擋,信息化依然是團餐行業的必然選擇,隨著甲方及頭部團餐企業對信息化的認知加深及投入加大,團餐信息化的滲透及成熟隻是時間問題。此外,團餐行業巨大的體量及增長潛力將吸引更多企業服務商入局,參與角逐,這將有利於形成良性的行業競爭態勢。
趨勢二:或將出現“內容+平台”型生態企業
在餐飲行業,平台生態企業在競爭中存在天然優勢。一方麵,餐飲行業產業鏈相對較長、業態複雜,平台生態企業能夠在產業鏈關鍵環節卡位,形成成本優勢與話語權優勢;另一方麵,平台生態企業對全產業鏈的資源進行沉澱,能夠更好與上下遊企業形成協同效應。
以社餐領域為例,以阿裏、美團點評等為代表的互聯網本地服務平台,在團購、外賣等業務線積累多年,沉澱了大量商戶和消費者個人數據及標簽。其強大的數據沉澱和處理能力,以及對C端用戶的精準觸達能力,可為平台商戶創造巨大的營銷價值。
類比社餐領域,信息技術將推動團餐產業鏈分工更加精細化,隨著未來產業鏈各環節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以及團餐人對信息化的應用更為成熟,團餐業態中亦將出現最具流量及數據價值的“內容+平台”型企業,平台型企業或具備推動行業顛覆式變革的係統化、全局化能力。當前,單個的團餐智能化設備服務商服務於分散的甲方或團餐企業客戶,其係統封閉,積累的檔口商戶及用戶數據規模小,維度單一,價值有限。這類服務商與團餐服務平台打通,可在流量、數據等方麵獲得協同效應,為甲方、團餐企業以及消費者提供更有價值、體驗更優的服務。
趨勢三:“食堂”圓心打造“團餐+零售”生態圈
對比社餐,團餐的信息化進程的確是慢人一步的。然而,團餐行業的信息化並不是單純的“補課”,要重走一遍“線下—線上—線上線下融合”的路子。新零售重塑了社會對服務業的理解,未來的信息化驅動的零售不再有線上線下的明顯界限,而是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形態,線上線下商業和物流將結合在一起。
如何將新零售思維融入團餐的信息化發展呢?《報告》認為,團餐業態可通過引入一些新零售的智能設備,或通過利用食堂空閑時段進行即時配送/無人配送,打造以食堂為服務圓心、整個園區為服務半徑的“智慧團餐+零售”生態。
首先,食堂作為企業重要的福利係統,可探索更加多樣化的服務,比如淨菜、下午茶、零食、飲料的配送等,更大程度地豐富和優化員工的工作及生活體驗,為員工節省時間;其次,通過增加產品品類、售賣渠道和服務時段,製定有效的營銷策略,打破食堂原有的服務場景和時間限製,進一步擴展食堂的服務半徑,提高收入;再次,傳統自助零售設備的中央配送模式通常麵臨物流及維護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大多虧損,而以食堂為服務主體的寫字樓/園區自助零售係統,是將食堂作為去中心化的物流前置倉,輔以後端完善的供應鏈倉儲體係和數據化的運營管理手段,將具有一定的規模效應及成本優勢。
想要了解《中國團餐行業信息化發展報告》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團餐謀”(ID:tuancanmou)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