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9 14:03:46 來源: 中華網
深度對比茅台/紅色壹號國賓酒後 “老酒鬼”這麼說
本人是一個80後,北京人,受父輩影響比較大,十二歲中考完我爹就讓我跟他喝了一杯,當時記得喝的是家裏的老古井貢,30多度的,那種稍微有點辣喉嚨的感覺我不太喜歡,以至於在那次區裏決賽輸給對手以後,球隊一起聚餐之前我就再沒喝過白酒。而那天我是個替補,眼睜睜的看著球隊以2分之差輸給了一個不該輸的對手,教練沒罵我們,直接帶著我們十幾個半大小夥子去喝酒,教練自費開了一瓶茅台,按當時的時間應該是97年的。當時大家心裏都不舒服,我也權當是懲罰自己沒幫上忙,所以那個一兩的杯子一飲而盡。現在我還記得那個時候的感覺,我覺得這可能就是生活的味道。
後來大學畢業工作,還算順利,遇到一些小麻煩的時候我就喜歡叫上朋友或者自己在家喝兩杯,但我有個原則,不喝垃圾酒,最差也得是45度往上,像市麵上那些什麼江小白,我覺得都是醫用酒精兌水,不是不能喝,是沒有喝的意義,喝完第二天口幹舌燥的頭疼,何必給自己找麻煩呢?久而久之,有了很多的酒友,自己也成了一個“小酒鬼”,當然現在來看,已經奔四的我,已經可以稱之為“老酒鬼”了。
家裏酒不多,自己買的占大多數,朋友也送一些,比較好的都擺出來了,2000年的五糧液挺可惜的,我收的時候就飛了半瓶,兩瓶郎酒保存的不錯,雖然沒有茅台出名,但是勝在年份,84年的醬香酒已經陳到位了,就等閨女結婚拿出來顯擺一下了。茅台也有幾瓶,12年那會兒價格穩定的時候存了一些,現在喝的還剩倆,老五星是朋友托我辦事兒送的,他說是家裏老人留下的,我當時心裏就咯噔一下,茅台當年的封裝技術可是出名的差,這麼貴的東西別再飛了,一打開還好,老人懂酒,拿塑料保鮮膜把瓶子封了一下,改天我得給全包上。
還有就是這兩天逛一個相熟的煙酒店,老板推薦的這個,我其實對茅台鎮附近的酒廠有所了解,很多濫竽充數的,但是也有很多是當年特供一些公家用,但又不能太招搖的酒廠,而且這裏麵最好的應該就是部隊供酒,因為紅軍當年過茅台鎮的時候,可是和茅台的幾家作坊情誼不淺,所以後來好像有指定某幾家質量極好(甚至不輸現在的茅台)的供酒。老板說這個就是以前的特供酒,現在市場化了,我看包裝也挺喜慶,而且他這酒名字跟我名字有一個一樣的,就拿了一瓶回來。當時想的是一個這老板賺了我不少錢,不敢騙我,再一個是我也為民鑒一把酒,給大家避坑。
中間忙了一段時間,這都快過年了了才想起來這事兒,也主要是因為家裏暖氣有點問題,齁冷的,打開酒櫃想喝兩口才想起來的。有一瓶茅台我已經打開了,今天把這瓶紅色壹號也打開咱們比劃比劃。
說正經的,茅台這瓶子這麼多年沒變過樣,確實經典,白瓷瓶也成了好多白酒模仿的對象,這感覺就跟那個奔馳似的,你別管啥車,一掛上那個logo,一說這是奔馳,就顯得高級。而這瓶紅色壹號國賓酒,模樣確實喜慶,大紅瓶身,鎏金的燙字,而且瓶頸長,瓶身也比較大,雖然都是500ml,但是這個酒瓶一拿出來,估計就有朋友心裏該犯嘀咕了哈哈哈。
防偽其實不是我要說的重點,但是既然是和茅台比較,這個就得說一下,茅台真假一般人難辨,就連我這種“老酒鬼”一般都是找熟人或者憑直覺,因為現在這個茅台的瓶身防偽,瓶口防偽,電話防偽什麼的,都太容易被破解了,直接回收酒店的那種酒瓶灌裝就完了。
紅色壹號這個酒呢,也是二維碼防偽+不可逆的瓶蓋,基本上隻要擰開瓶蓋,這個瓶體就不能再回收了,還不錯,而且這種小眾的醬酒確實模仿的人少,正品還是有保障的,其實單從這個觀點來看,平常家裏喝酒,沒事兒別買茅台,假的太多了,還不夠你煩的呢。
再來看國標啊,這是正規白酒都得標明的,不過茅台執行的是自己的標準,因為是知名品牌,而其他醬香白酒都得是GB/T26760-2011,也就是2011年的純糧固態釀造,符合這個標準的比較知名的還有郎酒和習酒。
國標OK,但是國標下其實酒挺多的,好不好才是真理,咱們開整。
茅台用茅台的改良(瓶口外翻)烈酒杯,其實這個文化傳輸的一般,高腳烈酒杯是西方傳來的,雖然被各種電視劇帶的大家以為也是中國特色,但實際上不是,包括用分酒器分酒我覺得也不是傳統的文化傳承,但人家NB人家有理,這條咱們就過了。這個紅色壹號買的時候也有送的這個酒盅,雖然也是玻璃不是老式的那種小瓷杯,但是這個意思對的,畢竟“盅”才是傳統文化裏對酒比較正統的計量方式之一。茅台的杯子應該是標準五錢,這個盅我目測得一兩。
打開紅色壹號這瓶子,我覺得味道OK,典型的大曲酒,濃而不衝,味道久而不散,這一點倒是和飛天茅台一模一樣,說句實話,有的那個所謂的茅台鎮酒,一打開一股工業勾兌的味道,聞著暈。這酒的第一關算是過了。
掛壁,其實這個有點玄學,老師傅教的,說你先陳一會兒,純糧酒你能看出來酒液其實不完全是流動的,他有那種粘性,感覺像是有一點渾濁的感覺,也是深度發酵的產物。而且你再一晃杯子,他那些絮狀物會部分的掛在杯子上。那麼我兩杯酒都試了試,確實都掛壁,純糧無勾兌這關也過了。
我還自創了一個項目,就是盡量傾斜酒杯,因為貯藏時間越長的純糧酒的酒液張力大,到杯子邊上的時候會堆積起來,不會直接倒出去,茅台我記得一年半起步,紅色壹號我問老板說兩三年得。試了一下,確實不分伯仲,但是茅台杯子邊窄,可能占點便宜。
終於到我喝了,這塊就不上圖了,先喝的紅色壹號,我覺得口感不錯,入口感覺比以前喝的茅台還要厚一點這個味道,應該確實是藏的時間更長,到肚子裏這個酒氣往上反的不是很厲害,大曲酒的共性,肚裏裏暖和的感覺倒是一下就上來了,催著你喝第二口,我就順手一飲而盡另外一杯5錢的茅台,按說兩種酒得有個衝突的感覺,哎還真沒有,估計是原料產地工藝相同,沒有什麼排斥的勁兒,這兩口酒下肚,就是我一開始的時候說的那個感覺。
白酒不好喝,但是味道就是人生。
PS.常喝酒的大家記得經常體檢,看看尿酸和肝,喝大酒之前先來點保健品。澳洲那個還不錯,我就不上圖了,省得說我是廣告,反正本人酒齡20年了,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