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密雲龍之前世今生

2020-03-12 17:10:55 來源: 中華網

在中國曆史上,從漢朝漢惠帝不理政事,呂後臨朝聽政後,北魏馮太後、唐朝武則天更是自己做了皇帝、宋代高太後等皇室女強人倍出。而其中高太後更是以一旨與政事無關的“禁造密雲龍”讓後人印象深刻。

“密雲龍”是宋神宗時建安所產的一種團茶,這種茶是為皇室特製的,它以黃金色袋封裝,比方帝王的服飾,故曰“黃金縷,密雲龍”。為當時北苑貢茶中比小龍團更為精絕,精心采焙製造的名茶,僅供玉食,不作賜予。葉夢得在《石林燕語》中亦曾記載道:“熙寧中,賈青為福建路轉運使,又取小團之精者為密雲龍,以四十餅為一斤,而雙袋謂之雙角團茶。大小團茶皆用緋,通以為賜也;密雲龍獨用黃蓋,專以奉玉食”。可見其作為貢茶相比之都極為珍貴,王公大臣都難以見到。

宋元豐八年(1085),正當王安石變法初成效時,支持變法的宋神宗趙頊病故,其子趙煦(即哲宗)即位,年僅十歲的趙煦嗣位是為神宗,神宗之母宣仁太後高氏以太皇太後的身份垂簾聽政,稱其為高太後。

高太後垂簾聽政後,由於小皇帝太小,開始一點點的賞賜出色的大臣及皇族人士。而皇親國戚及權貴近臣們總是厚著臉皮求賜。乞賜的人越來越多。弄得一向節儉的高太後煩惱不堪,無法招架。宋人周輝《清波雜誌》記載說,元祐初年,高太後痛下決心,下令建州不許再造密雲龍,連團茶也不要再造了。曰:“受他人煎炒不得也。”“揀好茶吃了,生得甚意智。”其意思是說:“這樣免得經常受人‘煎炒’,不得清靜”。又說:“揀這些好茶吃了,又生得出什麼好主意?”這一番話傳出後,密雲龍的身價更高,在朝野官紳之間無不視為至寶,人人都想居為奇貨。

據孫月峰《坡仙食飲錄》記載:“密雲龍”之味極為甘馨,蘇軾對此奉為至寶。而蘇軾以密雲龍來招待至親貴賓。這也證實了蘇軾對密雲龍的珍視。在宋代很多偉大的詩人都曾為密雲龍賦詩寫詞。蘇軾的《行香子》、米芾的《滿庭芳·詠茶》、黃庭堅《和答梅子明王楊休點密雲龍》、《博士王揚休碾密雲龍同事十三人飲之戲作》。更有晁衝之向老友江子之的索茶詩《簡江子之求茶》。詩詞中無不充滿對 “密雲龍”的向往之情及珍視。

高太後雖是口上說說,密雲龍果真不再製造,北苑入貢朝廷的貢茶中,便沒了密雲龍。

令高太後遺憾的是,密雲龍並沒有因為一道聖旨而果真不再製造了。禁令一傳至朝野縉紳中間,密雲龍之名更是熾手可熱,人人都想居為奇貨。而入貢朝廷之物中,沒了密雲龍,卻來了個“龍焙貢新”。周輝《清波雜誌》中說,南宋淳熙年間(1174年至1189年),每年入貢朝中之貢品有十二綱,第一綱就是龍焙貢新,隻有五十餘挎(方寸大小的小塊),比密雲龍更貴重。周輝說:“這是不是以龍焙貢新之名易密雲龍之名?或者是否確為質量比密雲龍更優的新品種,不得而知。”

高太後禁造密雲龍,非但沒使宋代製茶工藝水平停止不前,反而使之更上了一個台階。這真是高太後始料所不及的。自此以後,“密雲龍”的故事就成了傳說,但是“密雲龍”的製造工藝卻偷偷的保留下來,在民間不斷流傳。

千年後,由武夷山鳳凰茶業有限公司傳承古法“密雲龍”製茶精髓,出品了高端“密雲龍武夷岩茶”。其外形條索緊結、壯實且沉重,色澤綠褐鮮潤、寶光充盈,衝泡後湯色橙黃明亮,香氣馥鬱而又悠長、蘭花顯著,滋味醇厚回甘、岩韻明顯。小壺小杯細品慢飲之,方能真正體味到傳說中武夷茶王,岩茶之顛的韻味。品味“密雲龍”過程即是美,好友知交,相促而坐,細泡一盞,輕品慢啜。這“密雲龍”的滋味縈繞口中,久久不曾消散,似乎唯有“霸氣”一詞可涵蓋其滋味。濃濃有深意,處處留茶香。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