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匠心釀陳味,一瓶難求的非量產白酒到底有何不同?

2019-01-10 16:05:21 來源: 中華網

改革開放以後,白酒市場逐步呈現出了百家爭鳴的熱烈景象,代表國家走出國門,成為全民酒桌禮儀的代表,白酒幾大品牌一度成為“貴”的代名詞。但是隨著這幾年市場競爭激烈,各大品牌紛紛搶占低端市場,白酒突然又變成了便宜貨,原本代表性的高端品牌,也因為真假難辨,受人質疑,隨著原漿的不斷消耗,高端白酒的下一步到底怎麼走好?

針對市場上各種白酒真假摻賣,高比例勾兌等現象,有一些公司開始調試非量產酒,以注重白酒的質,不因貴而高端為方向。希望將中國白酒的曆史底蘊與通過現代科技研究改良的技術結合,讓白酒能代表中國匠心在國際市場獲得認可。

眾所周知,白酒與其他酒不同的就是用酒曲發酵, 酒曲用糧食製作最好,但極為耗費糧食,所以古代每朝每代都有過“禁酒令”,百姓們就退而求其次,用麩曲釀酒,糧食酒隻有帝王貴族能喝的起,即使是現代技術先進不知多少,要釀好的糧食酒,也是成本不小的,市場上70%白酒都還是麩曲酒,茅台之所以貴,就是因為改革開放初期他就用純糧釀酒,而現在更是用80度以上的高溫大曲,是為大曲之最,也是為釀酒的匠心,而這點也是非量產酒的基本標準,在釀酒過程中,不止用最貴的錫製設備,最合適的窖藏方式,也要用最好的高溫糧食酒曲。

凡是釀酒,一個“藏”字最為重要,時間是匠心最好的證明,美酒誘人,利益惑心,酒釀上一年兩年,就完全能夠獲利了,釀上五六年,那在市麵上就是好酒一流了,真的能經得住釀十年以上能有幾個!這也是非量產酒最大的優點和難點。酒有陳味一說,一年陳,兩年陳,五年陳,十年陳,不是光吹就有的,味道是時間賦予的最神奇的變化,陳味是釀酒後期儲存產生的,讓酒味層次豐富,清香優雅,濃香熱烈,陳味才是我們說品酒該品的,白酒釀造者的匠心。但是酒釀十多年,揮發後能剩一半就是保密的非常好了,根本無法量產,每年就那麼點數,也自然滿足不了所有愛酒者,所以非量產酒才更顯的矜貴。

白酒勾兌,初衷是為了降低度數讓大眾接受,也是白酒和水分子融合能調出最佳口感,最後才是能提高一定產量,但隨著市場需求,這個順序已經顛倒了,高比例的水勾兌不少見,非量產酒旨在還原初衷,經過技術發展多次蒸餾出來的原漿口感發苦,度數過高,並不適合飲用,非量產酒都是經過資深調酒師,在追求味道的同時,保證原漿占據最大比例。

中國白酒不隻是酒,更是禮儀文化的象征,“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先幹為敬”,各類詩詞更是數不勝數,現代白酒不應該失去這份底蘊,完全變成盈利的工具,而非量產酒就是在還原傳統釀酒者在釀酒過程中期待好酒的那一份匠心,隻是不知在這個混亂的大市場中合適能遇到知音!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