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茶馬古道朝聖人——趕馬味普洱茶創始人田仕華

2019-04-03 09:56:19 來源: 中華網

茶馬古道走出的“普洱茶”

茶馬古道正式形成於唐宋時期,如今當我們重走這條古道時,茶香散去,馬幫的身影再也無蹤跡,而這條路帶給我們的多彩文化亙古長存。2005年,馬幫托運著普洱茶與物資,重走茶馬古道,沿著貢茶古道,從雲南原普洱市轉至北京,日夜兼程168天。後來,馬幫中的趕馬人田仕華,是一行人中為數不多完整走完全程的趕馬人。據參與此行的人回憶,一路上麵臨的險象環生不計其數,這也是極少的人走完全程的原因;田仕華說起當初經曆的一次險峻的雨洪,河流裹挾著泥沙,把馬幫一行的隊伍衝垮,所有拉著貨物的馬都受驚了,不敢前行,那時雨勢也絲毫沒有要減弱的跡象,稍不慎,整個隊伍便可能被勢頭不減的雨洪一齊衝走。那時,田仕華在趕馬的一群人中是最吃苦賣力的,自然而然擔負起了馬幫前進的排頭兵,但趕馬人情緒低落,馬隊早已受驚不敢動彈了。這段經曆在田仕華後來的回憶中,是最為苦澀與漫長的,那波瀾壯闊的一幕 ,是田仕華聲聲嘶吼,在雨洪裏一步步拖拽著馬隊奮力前行。這多少給同伴一些信心,再後來,田仕華和普洱茶的情愫也越發緊密,這是他曾經護衛過的茶葉,沿著大地上的蜿蜒的古道走進北京。後來,田仕華成了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形象代言人。

趕馬人的普洱茶,一個民族的生活之道

田仕華所在的哈尼族,多有早上起來喝一杯普洱生茶,晚上一杯普洱熟茶,日常解渴也多是普洱茶,這也不難理解,田仕華在第二次(2006年從易武出發)擔任馬幫帶頭人,由於茶商不合而導致失敗的情況下,一些當初的普洱茶也被田仕華保存了下來,並紮進了普洱茶的推廣工作,直到後來一些有名的山頭茶葉被茶商炒熱,價格與亂象直接影響到了大眾和普洱茶的親切度,正如田仕華所說,生產稀缺的山頭茶的確收益很多,但不可持續,因為追求利潤,茶農種茶、采茶也為了產量,不再是本分地種茶了;如此,田仕華決定自己在創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拚配出適合大眾口味的普洱茗茶。

關於趕馬人田仕華對普洱茶的了解,田仕華的女兒對采訪記者說起過這樣一個故事:“我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品鑒了幾款茶葉,立刻分辨得好茶所在的山頭,一些粗製的茶葉也一嚐便知,有時候我特別佩服我爸對茶的品鑒 ”;很多時候,中國人對於茶的深刻理解,不僅僅是延續了幾千年的文脈,也有來自於特定地理環境中,對茶的品讀能力,無論我們作何解讀,這無疑是中國傳統典籍中常說的“天人合一”,這在田仕華品茶的精準上,表露無遺。

“趕馬味”普洱茶的品牌之路

當記者問道,經過他之手拚配的普洱茶,口感特點是什麼;這時,田仕華談起了趕馬人的經曆,這也是後來取名為“趕馬味”的原因,在他看來,趕馬人護送的普洱茶,是當地人每日飲用的茶葉,這也是古道上將民間味道向外散播的中國茶葉;茶馬古道因茶而立,普洱茶因古道而流傳,趕馬人可謂穿插其中重要的紐帶,“趕馬味”便是將普洱茶傳承下去的精神。後來,受好奇心驅使,記者調研了一些“趕馬味”普洱茶的鑒賞人士,多是讚賞拚配的普洱茶融合度非常好,口感回甘是其非常重要的標尺,“趕馬味”留存了地域上有名的山頭茶的醇香,輔之特定氣候條件的普洱茶的苦澀韻味。這回甘自然來之不易,經過上百種不同茶園茶葉的調試,再精選幾種能融合的拚配秘法,回甘是苦澀味與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滋味,是一種入口時苦澀微甜,苦澀味居上,但在口腔內慢慢回味,隨著時間推移,甜味逐漸超過苦澀味,最終以甜味結束的一種味道,且茶葉的香氣與湯色亦是獨特韻味的感受。這就是田仕華所講的普洱茶的大眾路線。在國際上,普洱茶也為健康飲食帶來了新的風向標,普洱茶在現代的研究報告中時常被冠以"老人茶"、三通一平(通呼吸係統、循環係統、排泄係統,平體內機能)的特點。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淳樸又真實的田仕華與同愛人,給中國品牌故事專題報道增添了幾分真實與友愛,這是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和和美美,人間有大美。

曆史悠久的發酵茶,在繽紛茶品類中依然保持著對人體更高的適宜性。東方神奇的故事還很多,茶馬古道上的貿易鉤沉揭開那個“以茶會友,茶如其人”的普洱人民的生活與事業,自然,趕馬人田仕華創建的“趕馬味”、“老趕馬”普洱茶,足夠讓我們親臨那片可愛的大地,品讀這個回甘的人生百態。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