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智能咖啡機“春天”已來 咖啡之翼重金押注領跑賽道

2019-11-20 17:37:35 來源: 中華網

瑞幸之困,困在成本。

不久前,瑞幸咖啡公布了一份超出預期的三季報,總收入大幅增長,門店已開始盈利,但現實並沒那麼簡單!瑞幸的虧損也不含糊,單季淨虧損5.32億元,而上年同期虧損幅度擴大9.6%。從2017年創辦至今,瑞幸已經累計虧損了34億元,其燒錢主要在於營銷費用(暫不提房租、工資等店麵運營費用),例如湯唯、張震、劉昊然等明星在內的廣告費用;例如首杯咖啡免單等補貼活動;以及配送成本等等。

而瑞幸無疑也是幸運的,咖啡之幸,幸在創新。

不可諱言,2019年可謂是中國互聯網咖啡市場的元年,瑞幸主打的“無限場景”給大家刷新了咖啡使用場景的新範例;一線城市的便利店咖啡也成為了“中國式咖啡戰場”新的參與者。與此同時,智能咖啡機的出現,又給這個市場的競爭,增加了新的“變量”。

麵對這樣一個廣闊市場,一二三四線咖啡認知發展各有特色和不可控性,A地成熟的咖啡模式到B地也許就不適用。

而智能咖啡機從一次性硬成本投入和運營成本來看,對於一個市場廣大,劃分明顯和成熟度不一的市場而言,教育成本最低,卻能通過高性價比的投入,堅持到市場成熟,坐收“勝利果實”。

不久前,崛起於中國本土、耕耘咖啡市場長達19年的咖啡連鎖品牌——咖啡之翼宣布,並購咖啡新零售領域的另一家頭部品牌、咖啡智能終端競品——萊杯咖啡,以擴大自身在咖啡新零售領域、智能終端業務線的業務全麵拓展。

此次並購價格並沒有對外披露,但根據已知信息來看,這是咖啡之翼近幾年來最大手筆的一次交易。

事實上,咖啡之翼此次收購萊杯咖啡,和新零售的風口以及咖啡之翼2017年下半年開啟的新零售智能咖啡終端業務“自由翼”有極大關聯。

在自助設備+消費升級+共享經濟的大背景下,自助現磨咖啡逐漸獲得各路資本青睞。咖啡之翼一波猛操作也把這個領域推向了新的高潮。那麼未來這個行業又將如何發展呢?

創造消費場景,打造“隨機衝動性”消費——80%的口香糖銷量都來自於結賬時的30秒

在“無限場景”的概念之下,我們假定大家都有喝咖啡的需求,所以我們相信更便捷的咖啡到達方式對消費者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哪怕這類咖啡消費需求是被鋪天蓋地的營銷“催熟”的。

據不完全統計,超市裏口香糖的銷量,接近80%來自於結賬時的30秒。所以,收銀台的那一排小格子,成為了口香糖品牌的必爭之地。“隨機的衝動性”消費在超市裏比比皆是,連我們自己都經常遇到,原本隻為了買瓶水,最後花了10倍的價格買了一堆“衝動消費式產品“。

在商場或學校,如果有這麼一台智能咖啡機。大體的消費路徑我們可以清晰的解讀為:“居然有台咖啡機 —— 突然想喝杯咖啡 —— 下單買來喝吧”。發現沒,“喝杯咖啡”原本不在計劃內的事,到最後居然成為了你的消費對象。消費需求不是通過廣告被創造,而隻是通過“看見”被激發。

讓現磨咖啡不止停留在“生活方式”,而是回歸“快銷品”本身——我隻是喝杯咖啡,壓根沒想那麼多

隨著大眾對於咖啡作為日常快速消費品的認知加深,讓人們主動計劃並選擇渠道購買咖啡越來越成為一種“多餘動作”。假以時日,咖啡就像便利店買的飲品一般,無論在哪,商店、大型超市亦或是學校食堂、教室門口,都可以很方便地買到。不分場景,“看到即是所得”。時至今日,你很難看到,有哪個消費者會提前思考要買哪個品牌的瓶裝水並且提前想好去哪兒買。

也許你會問,為什麼“喜茶”之類的不做類似的智能茶飲機呢?答案很簡單,鮮果極難標準化,每一種口感的選擇極其複雜。而咖啡卻能夠做到標準化,標準咖啡豆和萃取過程,鮮奶的無菌保存,相較於鮮切果肉來說,標準和快捷得多。

而這也是咖啡之翼創始人、“神仙姐姐”尹峰理想中的賽道。

在咖啡之翼還是連鎖店1.0時代時,尹峰就在連鎖門店管理中,廣泛布局使用SaaS係統,使每一家實體店成為一個可優化的標準模型。而這也有效驗證盈利模型“利潤複製”的可行性,實現了咖啡之翼品牌在全國的高速擴張。

如今在新的行業風口下,尹峰再次另辟蹊徑,把門店的流程標準化壓縮在一台可移動的咖啡機裏,運營起輕資產模式的智能新零售的咖啡機終端。據尹峰介紹,這種模式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多、快、好、省。

“多”是指產品多,和線下門店一樣,咖啡之翼的智能咖啡機可製作4類16款產品,而且還可以持續上新。同時,“多”還體現在出品多,一台機器可以無故障運轉125000次,相當於一個人工咖啡師7年的工作量。

“快”體現在出品快、開店快以及回本快。一杯咖啡智能咖啡機40秒即可製作完成,比人工手衝快幾十倍;也可1秒開店,智能咖啡機通電即可使用,比線下幾個月的開店周期快很多;同時還是零風險,第一杯即可賺錢。

“好”是指原料好、硬件好。據尹峰透露,咖啡之翼的智能咖啡機原料100%現磨哥倫比亞阿拉比卡咖啡豆,而且機器大部分原件都是進口,超高耐磨,低故障。

“省”則一目了然,智能咖啡機既能省人省電省房租,還省時省力。

而據公開數據顯示,僅2017年,咖啡之翼在智能咖啡機業務的收入就高達4000多萬元。

用一種更有效率的方式教育市場——咖啡隻是咖啡,一件讓我“習以為常”的消費品

尹峰曾這樣說:未來咖啡將從一件高高在上的舶來品,正式成為每個人生活中的日常必需品。這是一種消費產品認知的轉變,也是咖啡之翼作為本土咖啡品牌“咖啡全民化”的願景和理想。

的確如此,一個市場的成熟,他出現的方式一定不是“新鮮感”或是“炫耀”為目的,也許更多的是“習以為常”。

直到今天,大多數人看待咖啡的眼光或許還是“小資的生活情調”亦或是“星巴克”,用喝咖啡來凸顯自己“生活方式的不同”。隻是,那些口口聲聲宣揚“教育市場”的夥伴們,或許都忘了,如果一個市場隻能用高級感來加持,那麼他注定隻能通過“維持高級感”來保證“消費穩定性”。而那些以“高級感作為潛在心理安慰和炫耀資本”的人,也注定隻能是小眾。

一台智能咖啡機,“無處不在”,挨著大家早已熟悉的智能榨汁機,在公園、商場、學校等公共場合,用一種看似“平凡”的姿態,告訴消費者,這就是一杯咖啡,口味還不錯。這樣的市場教育,相較於“高級+距離感”似的影響,顯得更直接,更有效。

對於智能咖啡機而言,它的春天已經不遠了。到那個時候,喝杯現磨咖啡就是喝杯現磨咖啡,就像在街邊隨便買杯飲料一樣,沒什麼“新鮮”,也沒什麼可“炫耀”。這才是“咖啡”最好的時代。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