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韻海之巔陳劍:仗“劍”茶山路 創響茶品牌

2019-09-23 17:30:14 來源: 新華網

文案1-1.png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 轉載新華網 文 / 孫蒙蒙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聖”陸羽在《茶經》開篇如此詮釋茶。

關於飲茶的起源,眾說紛紜。陸羽有言,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周魯公……雲南韻海之巔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劍表示,“中國茶,千年不倒,這就是中國茶最大的韌性。小到可以溫暖一個家庭,大到可以安邦定國,這也是中國茶的韌性。”

文案1-2.png

雲南韻海之巔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劍做客新華網。新華網 王高領 攝

提到普洱茶,人們必然會想到雲南。

言普洱茶,必言大葉種。雲南雙江大雪山是全球大葉種茶的發源地,至今保留著千年以上古茶樹近千棵。孕育出優質的喬木大葉種茶樹資源,離不開雲南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隻有以雲南省瀾滄江流域一定區域內的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特定的加工工藝生產的普洱茶,才有資格成為雲南當地特有的地理標誌產品。

文案1-3.png

丨手藝人的堅守丨

清人檀萃的《滇海虞衡誌》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目前韻海之巔所製多數產品的原料茶區西雙版納也正是歸於古六大茶山。

“紅、花、白、綠、烏、黑、普”,正所謂好茶需要好料做,但好料卻不一定能做出好茶。做出好茶還需要手藝人的“執念”。

文案1-4.png

2009年陳劍進易武刮風寨尋茶

文案1-5.png

2009年陳劍刮風寨尋找到原料後初製炒茶

少年仗劍走天涯,陳劍仗“劍”走茶山。“在創業之初,為尋得理想原料,我們上茶山是和豬坐一起的,雞籠、豬籠都在裏麵,中間還需要換乘好幾趟車。到了茶山,沒有住的地方,做茶方麵既沒有專業的製茶機器,也沒有專業的合作社和合夥人,當地人隻是覺得這個人從城裏來可以幫助到他們,至於具體怎麼發展、怎麼做,完全沒有頭緒。”盡管如此,但陳劍卻說,茶山的這種艱苦,對於有目標的人來講都算不上什麼。“現在茶山可以看到的采製茶標準都是我們這一代製茶人定出來的,在普洱茶行業,韻海之巔算得上是先驅者。”

韻海之巔品牌創立於2006年,以普洱茶見長。創始人陳劍從小在茶館周圍長大,他坦言,“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加上自己對茶的由衷喜愛,在1999年正式辭去原來的工作,深入當地茶山開始了解、學習普洱茶的製茶工藝。”由此開啟了他的普洱人生。

文案1-6.png

文案1-7.png

陳劍潛心研究普洱茶的初製工藝,並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個手藝人。每年堅守茶山,將原料基地建立在古茶樹的第一線,開辦合作社,嚴把產品品質標準。韻海之巔也一直堅守傳統工藝,以陳劍製茶工藝為核心,從研發生產,至科學倉儲、銷售渠道、經營模式為一體,在西雙版納各大名山主茶區建立原料基地。

“刮風寨後無易武,雅韻歸來不飲茶。”這句打油詩裏包含了三款茶:刮風寨、易武、雅韻。“刮風寨是古六大茶山之一易武鄉下一個瑤族聚居村寨,老茶樹保留較為完整,然而在刮風寨卻鮮有人會做茶。”這在陳劍看來是比較痛心的。

“我們願意挖掘祖先輝煌的做茶曆史並講給後人聽。”創業的曆程對陳劍而言是很有意思的。“現在的人都往新處走,我們是往老處去。”在“老處”,陳劍及其團隊看見了一百年以前的茶餅,翻看它的字號,了解它的曆史。通過大量的實地調研,讓曾經的曆史浮出水麵,讓更多人關注茶,了解中國的茶文化。

丨小茶餅裏的大情義丨

韻海之巔注重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陳劍以茶作喻,“這泡茶好喝,是因為有上一泡茶的鋪墊;第一泡茶很好喝,因為有醒茶的鋪墊。”陳劍表示,“我要在有生之年做好茶相關的鋪墊,尤其是精神文化的鋪墊,這樣後人才能永久傳承下去。”

采摘、萎凋、殺青、揉撚、理條、曬青、撿茶、稱茶、蒸茶、製茶、壓製、包裝等26道工序,茶葉生命於是在製茶人的手裏得到了延續,圓圓的小茶餅裏蘊含著製茶人大大的情義。在與普洱茶近20年的接觸中,陳劍傾注了對茶的思考,並塑造了他做茶的理想——重塑中國茶葉符號。

因茶而產生的禮儀規範、人生路線以及文化信仰,這在陳劍看來是未來中國茶所代表的符號。

陳劍認為,重塑中國茶葉符號,這就決定了茶不僅僅是物品或商品;經營茶,就不僅僅是獲利而已。“我們要樹立茶葉的文化符號,要樹立茶葉的尊嚴和自信。如果沒有這些,我們的內心是不安的,在茶路上是不會長久的。”

作為一個手藝人,陳劍時常勸自己對待茶葉要手下留情。“‘情’體現的不僅是對茶的態度要認真、科學,不能因人之過對茶葉造成傷害;另外則是‘情懷’,一種人文的體現:專注、緩慢、對完美的追求。”

丨茶馬古道 韻海之巔丨

茶,從世界的角度看,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因為一杯茶,而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

2016年《農業部關於抓住機遇做強茶產業的意見》中提到要強力推介茶葉品牌。“結合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組織品牌茶產品‘走出去’,弘揚中國茶文化,創響中國茶品牌。”

中國茶不可替代。陳劍認為,世界茶葉在中國,茶葉市場在世界。

“茶產業,作為中國的實體經濟,在未來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中國茶走向世界的步伐才剛剛開始。”陳劍製茶奉行“修行於己、一團和氣”,他認為,茶葉“走出去”任重道遠,需要踏踏實實走好當下,而不是急功近利,以次充好,這些都是違背茶的精髓的。

回顧普洱茶的發展,可謂幾經波折。國內的普洱茶熱潮,興起於2002年底,後經過狂飆突進式的發展,特別是2005年、2006年“馬幫進京”的營銷事件之後,茶馬古道被更多人所熟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普洱茶文化;加之炒作,普洱茶價格水漲船高,一度成為年度熱詞。

普洱茶市場在2007年達到巔峰。“淩晨4點鍾我都還在接單。”陳劍將它比喻為暴風雨來臨之前的絢爛。緊接著2007年下半年,普洱茶市場低迷,市場上茶葉以次充好屢見不鮮,此時行業大洗牌已然到來,一批茶商出局淘汰。

“滑稽的事情落下帷幕”,2014年左右茶葉市場加快了市場調整步伐,理智的茶商開始在迷茫中尋找新出路。茶葉消費回歸理性,特別是高端禮品茶的銷量明顯下降,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可以買到性價比很高的茶品。

“感謝2007年的這一次崩盤,使得真正愛茶的人留下來。讓我們謹慎做事,專業做茶。我希望韻海可以借助一杯茶溫暖到更多的人,這種做茶的思想影響到更多同行,幫助到和茶有關的身邊人。”陳劍坦言,這個時代需要真正愛茶懂茶的人來發展壯大普洱茶,壯大普洱茶品牌影響力。

陳劍稱,韻海之巔將打造普洱茶渠道品牌,立誌建設百年品牌。“巔”既暗含了自身的出處——雲南的簡稱“滇”,又表明韻海之巔的去處——“茶是一條路,我們一直在路上,在前行,在攀登。”把中國茶品牌及茶文化推廣出去是陳劍及其團隊孜孜以求的方向,“我希望行業內的人能有行業責任感、時代責任感,以及讓世界愛上中國茶的個人使命感。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如何身體力行地去詮釋這杯茶,用生活的方式把中國茶廣而告之,推給世界看。”

“我們有很多國外的合作夥伴,他們仰慕中國的茶文化,仰慕它的深厚與堅韌,但這並不是三五年能夠學得會的。”陳劍表示,願做傳播茶文化的使者,搭建橋梁,助力中國的茶文化及茶產業“走出去”,“這是一個手藝人更應該關心的事情。”

陳劍坦言,我們現在趕上了好時代,人們追求生活品質,茶就是體現生活品質的代表之一。基於現在中國的發展速度,基於中國的人口數量,基於現在人均喝茶的量和中國的茶總產值,茶產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普洱茶在市場上茶的份額裏占比小,如何使茶成為喝茶人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進而溫暖一個家,強大一個社會,這是我們正在努力的。”※文章來源/新華網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