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中央指導組赴豫調研高標準農田建設

2025-07-31 11:13:43 來源: 食安觀察網

中央指導組赴豫調研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優良作風夯基 讓大國糧倉安瀾

本網河南訊(柴占陽報道)盛夏的中原大地,綠浪翻滾,孕育著豐收的希望。7月24日至25日,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中央第四指導組組長車俊率隊,聯合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興旺等組成調研組,深入河南省新鄉、開封兩市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科研基地和田間地頭,就以作風建設新成效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開展專題調研。中央第四指導組副組長郝平參加調研。此次調研旨在實地檢驗作風建設成果如何轉化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實際效能,為紮實推進藏糧於地戰略、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探尋更優路徑。

科技深耕沃土 精神鑄就豐碑

調研首站,是位於新鄉縣七裏營鎮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綜合試驗基地。這裏,被譽為農田的“精密體檢中心”。地中滲透儀群組如同深入大地脈絡的“聽診器”,實時監測著土壤水鹽運移;大型稱重式蒸滲儀群組則精準“稱量”著作物耗水規律,為科學灌溉提供核心數據支撐。這些尖端設施,正是灌溉所六十餘載心係農田、矢誌創新的縮影。

在研究所展廳,調研組一行駐足良久。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舊儀器,無聲訴說著齊兆生、王守純、賈大林等老一輩農業科學家篳路藍縷、紮根基層的動人篇章。他們遠離繁華,將實驗室安在田野,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畢生致力於破解節水增產難題。從鹽堿地治理到節水灌溉技術體係構建,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接續奮鬥,在智慧灌溉、水肥一體化、抗旱節水和區域水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麵取得一係列重大突破,成功打造了適合黃淮海平原的“高產高效智慧灌溉技術模式”,為支撐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腳底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科研就能結出多少碩果。”車俊組長凝視著展陳,深情指出,“老一輩科學家這種心係蒼生、腳踩泥土、潛心鑽研、造福人民的崇高精神,是新時代的寶貴財富。他們的實踐證明,真正的成果源於基層,大成果誕生於一線。”他殷切期望,要大力弘揚這種科學家精神,鼓勵引導更多年輕科研工作者深入田間地頭,在服務國家糧食安全的偉大實踐中續寫科技報國的新篇章,為 “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更堅實的科技支撐。

良田織就畫卷 民心托起糧倉

從科研基地走向廣袤田野,調研組先後深入新鄉市平原示範區師寨鎮2023年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開封市尉氏縣張市鎮2023年項目區,並實地查看了尉氏縣十八裏鎮2013年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目之所及,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現代化的灌排工程縱橫交織,確保旱能澆、澇能排;矗立田間的 “六情”(墒情、苗情、蟲情、災情、肥情、氣象)智能監測站,宛如農田的“智慧哨兵”,實時回傳數據,賦能精準農事;平坦寬闊的機耕道,為大型農機暢行無阻鋪平道路。一幅 “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農業壯美畫卷,在廣袤的豫東平原徐徐鋪展。

在尉氏縣張市鎮項目區,車俊與幾位種糧大戶圍站在田埂邊,掰著手指頭細算起了“節本增效賬”。“以前澆地費時費力費錢,現在刷卡取水,省心又省錢!”“田間道路好了,大型收割機能直接下地,省工省油!”“水肥一體化上了,肥料利用率高了,產量還更穩了!”… 農戶們你一言我一語,臉上洋溢著笑容。實實在在的數據對比,印證了高標準農田帶來的變革:節水節肥達30%以上,機械化作業效率提升50%,平均每畝增產糧食100公斤以上,綜合效益顯著提升。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藏糧於地的關鍵載體,它極大提升了農業生產條件,讓農業增效有了硬支撐,讓農民增收有了實保障,是名副其實的富民工程、民心工程。”車俊在交流中強調,必須堅持規劃先行、質量第一,確保建一塊成一塊;要建管並重、長效運行,讓工程持續發揮效益;更要創新機製、發動群眾,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他們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和“受益者”,真正成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的主人翁。

管護築基長遠 作風護航糧安

高標準農田,“三分建、七分管”。在尉氏縣,調研組特別聽取了當地關於加強田間機井等設施管護的經驗介紹。該縣探索建立“井長製”、引入保險機製、明晰管護責任主體等做法,有效破解了農田設施“有人用、無人管”的難題,確保了工程持久發揮效益。這給調研組留下了深刻印象。

管護與建設同等重要!”車俊對此給予充分肯定並著重強調。他指出,高標準農田要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必須把長效管護機製作為生命線來抓。各地要緊密結合實際,進一步細化配套製度,完善體製機製,在管護責任落實、資金保障、技術支撐、監督考核等方麵下足功夫,確保工程建得好、用得好、長受益。對於調研組在十八裏鎮等地看到的2013年項目存在的部分工程設施老化、技術標準相對滯後等問題,車俊要求,要加大改造提升力度,科學規劃,有力有序推進老舊項目提檔升級,確保農田設施始終處於良好狀態,跟上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

作風是保障,落實是關鍵。調研組了解到,農業農村部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檢驗作風建設成效的重要陣地,近期正紮實推進建設工作質量 “回頭看”和專項整治行動。通過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全麵梳理問題,壓實整改責任,嚴肅查處違規違紀行為,有效提升了項目管理水平和資金使用效益,以紮實作風回應了基層關切,夯實了國家糧倉的根基。車俊在調研中指出,高標準農田建設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大局,關乎億萬農民切身利益,是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和把握的“國之大者”。此次調研所見,農業農村係統以作風建設為抓手,推動工作提質增效的實踐,是學習貫徹中央精神的生動體現。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重要平台,作為助力鄉村全麵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工程抓實抓好。

鞏固深化成果 闊步邁向振興

調研結束時,中央第四指導組副組長郝平指出,河南在高標準農田建設,特別是在科技應用、管護機製探索、調動農民積極性等方麵,積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要堅持和發揚這些好經驗好作風,持之以恒轉作風、強服務、提效能。要將學習教育的成果,內化為幹事創業的擔當,外化為提升農田質量、保障糧食安全的實際成效,讓作風建設在廣袤田野上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花朵。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表示,通過此次聯合調研,更深刻感受到基層的實踐智慧和農民的熱切期盼。農業農村部將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政治擔當,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下一步,將持續聚焦建設質量提升、管護機製完善、建後效益發揮等關鍵環節,積極回應基層和農民群眾合理訴求,以更加紮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嚴格的標準,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如期完成國家規劃目標任務,真正把高標準農田打造成經得起曆史、實踐和人民檢驗的“良心工程” “安全工程”,為端牢中國飯碗、全麵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更加堅實有力的支撐。

夕陽西下,為尉氏縣項目區新修的硬化渠係鍍上一層溫暖的金輝。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是一方土地的提質升級,更是新時代黨員幹部優良作風與初心使命在田野上的深刻書寫。當 “藏糧於地”的戰略通過一塊塊精心規劃、建設和管護的高標準農田變為現實,當科學家精神、實幹作風和農民智慧在廣袤的田野間交融激蕩,每一寸得到精心守護的耕地,都承載著更為厚重的時代使命——讓大國糧倉的根基堅如磐石,讓鄉村全麵振興的壯美畫卷,在充滿希望的金色大地上恢弘鋪展。這沃野千裏的靜默耕耘與堅實承諾,終將彙聚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支撐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磅礴力量!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