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KAP)調查問卷分析
2021-08-25 10:19:01 來源: 世界杯赛程预测
導刊
齊宏濤,胡迎芬,於 佳
(青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山東青島 266071)
摘 要:目的:了解青島大學部分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現狀,為開展營養健康教育,指導大學生建立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等提供依據。方法: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青島大學部分學生進行營養意願、營養知識、態度、行為現狀的調查,並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根據284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得出,受調查大學生營養知識的掌握情況總體較好,但營養態度不夠積極,飲食習慣總體上女生略好於男生。結論:通過提升通識教育選修課質量,加強營養學知識宣傳,優化食堂管理和建設等方式強化大學生的營養意識,改善飲食習慣,提高健康水平。
關鍵詞:大學生;KAP;營養;健康水平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人們的膳食結構正在發生轉變,大學生在校的營養狀況也得到了明顯改善。大學生正處於青春發育後期[1],生長發育,腦力勞動和體育鍛煉等使他們對營養素的需要量遠高於普通成年人,因此,合理營養搭配和科學的飲食指導對大學生的腦力活動及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個時期也是大學生飲食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此階段掌握一定的營養知識,養成健康、積極的營養態度,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對他們的營養狀況、學習效率及身體健康都尤為重要[2]。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青島大學2016—2018級部分學生(沒有選修過“食品營養與安全”等相關課程),共284名,男118名,女166名,年齡18~23歲。
1.2 研究方法
1.2.1 製定調查問卷
依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等相關內容結合大學生具體情況,製訂營養知識態度行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調查問卷[3],問卷主要包括基本情況、營養知識、營養態度、飲食行為、對營養學課程的意見和建議等5部分,共50題。大多數為單選題,個別為複選題和填空題。
1.2.2 問卷統計方法
將調查問卷采用Excel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4]。營養知識共10題,營養態度共10題,以上兩部分根據答案統計正確率。飲食行為共20題,分析與建議共10題,根據自己情況主觀作答,進行統計。
1.2.3 數據統計方法[4]
運用Excel數據處理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得出相應的百分比。
2 結果與分析
2.1 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
發出營養KAP調查問卷300份,回收後,剔除漏填及無效問卷,得到有效問卷284份,回收總有效率94.67%。有效調查問卷中男生118人占41.25%,女生166人占58.45%。
2.2 營養KAP問卷調查情況
2.2.1 營養知識
表1列出了本次問卷中有關營養知識的全部題目(10道題)。從正確率的結果來看,被調查的同學對營養知識的掌握情況總體不錯,其中6道題的平均正確率均達到80%以上(表1),少數達到95%以上,且女生的正確率明顯高於男生。最後一道題“是否知道《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或《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均隻有55%左右回答“知道”,可能是某些城市或者社區對營養知識的宣傳不夠,也可能是社會的宣傳是足夠的,學生對於這類信息或知識的關注不夠。
2.2.2 營養態度
在調查問卷中,有關營養態度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絕大部分受訪同學對問卷中的問題,都持積極的營養態度,且女生均高於男生。列出的3道有關食物種類(主食、肉蛋和蔬菜)態度的題目中接近90%的同學都認同“食物多樣,穀類為主”,男生女生的選擇沒有差異(男86.44%,女87.95%)。“有關蔬菜是否為每餐必須”和“適當多吃肉蛋有利於健康”的結果顯示,女生的積極態度的比例高於男生(96.39%>88.14%,65.06%>53.39%)。飲食態度的改變意願的結果出乎意外,卻合乎現實。對健康有益,絕大部分同學願意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但是也有25%以上的男生及17%的女生選擇“不願意”或“無所謂”。有關早餐的態度,56.78%的男生和69.28%的女生認為一日三餐中早餐最重要,58.47%男生和65.06%的女生願意不睡懶覺進食早餐;二者非常一致,說明這與實際情況很接近,但這個比例還是很低。值得深思的是,“您願意不睡懶覺而進食早餐嗎”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符合“對健康有益,是否願意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的答案,這說明大學生對於飲食習慣改變的意願很高,但若需睡眠習慣的改變與之配合,則會遇到更大的困難。

2.2.3 營養行為
在飲食行為的調查中,發現大學生的飲食不規律,尤其是每天正常吃早餐的人數隻接近55%(男生女生差別不大),這與營養態度中有關早餐的調查結果和很接近。“一天中吃得最多的一餐”男生有72%,女生有82%均回答午餐。正常的三餐習慣比例午餐比早晚餐更高(早中晚餐比例通常為3︰4︰3),也與隻有55%左右的同學吃早餐有關,因為前一天的晚餐時間到第二天中午空腹時間過長,午餐就會吃得較多。有關飲水的調查,隻有70%~75%學生通常以白開水解渴,還有25%~30%選擇“果汁”“可樂”等。“大學生就餐場所”,對於校外的小型餐飲店和臨時就餐點,回答“經常”和“偶爾”去的人數共達75%左右(男78%,女73%),還有20%左右的同學選擇網絡外賣訂餐(男17%,女23%)。
2.3 有關營養課程開設的必要性相關問題的調查
表4為營養課程開設必要性相關問題分析情況。受調學生中,認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參加食品衛生法知識培訓或宣傳的比例男生占82%,女生90%,認為有必要設置食品營養安全課程的比例,男生90%,女生95%,設置的課程類型,絕大多數(男生>74%,女生>89%)還是認同采用選修的形式。

3 討論
營養KAP理論模式(Knowledge Architecture Practice),也稱為“知信行”模式[5],即營養知識(Knowledge)、態度(Attitude)、行為(Practice)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6],通常情況下,營養知識水平越高,相應的營養態度越積極,也易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
大學生是一類特殊群體,正處於青春發育後期,是生理、心理變化較複雜的階段。他們的飲食習慣是否合理,對其營養狀況、學習效率及身體素質都有著重要的影響[3]。因此,針對大學生的營養知識、態度與行為等設計了調查問卷,並根據284份有效問卷的統計分析,得出了初步的結論:受試大學生的營養知識掌握的情況總體不錯,但營養態度不夠積極,因此飲食習慣也不理想。下麵就這些問題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討論,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3.1 營養知識總體掌握不錯,建議提高對營養知識的持續關注與更新
考慮到整體調查問卷的題量和強度,營養知識的部分設計了10道題。從這10道題的答題結果來看,受試學生營養知識的掌握總體上不錯。對於食品中的重要營養素及其含量豐富的食物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對於某些營養素過多攝入或者缺乏會導致的疾病也有一定認識。“是否知道《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或《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的答案,有一半的學生是肯定回答。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膳食寶塔,在城市的社區或鄉村的宣傳欄裏都張貼過類似內容的知識。大學生對於營養知識的關注不夠,也沒有強化措施和針對性的宣傳,其效果不夠理想。如何通過有針對性和趣味性地科普宣傳,切實喚起學生對於營養知識的持續關注和更新尤為重要。建議從高校食堂出發,加強其專業化建設,提高高校食堂管理人員的營養知識水平,以便給予學生合理的營養配餐和膳食指導[3]。利用好這個全校師生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都要出入的飲食窗口,結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及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習慣等,對全校學生進行全麵的營養知識的宣傳與常規指導,加強其營養知識普及教育,提高學生健康認知能力。
3.2 營養態度不積極,飲食習慣不理想,需要深入學習,強化認知
調查結果發現受試大學生營養態度不夠積極,飲食行為也欠佳。在“是否願意放棄睡懶覺吃早飯”及“是否吃早飯”問題的回答中,清楚地反映出學生對於營養的態度和習慣。從營養意願來看,男生有接近80%,女生有超過80%的比例願意為了健康的緣故改變不良習慣,但從實踐來看,真正以“願意放棄睡懶覺而吃早餐”的態度,“吃早餐”的男生和女生都不超過60%。
大學生不吃早餐一直是影響大學生作息規律、學習效率和身體健康的重要問題,受到從事營養教育和相關工作者的重視[7-8]。具體而言,“睡懶覺”和“不吃早餐”的原因有多種,如:前天晚上因為學習或其他的活動睡得晚,早晨起床晚;有人甚至吃了夜宵才睡,早晨就不想吃早飯;還有的人可能覺得食堂的早餐比較單調;甚至有人會為了減肥而不吃早餐。大學生在知識上或理性上是有正確判斷的,但其“行為”還是在很大程度上與其“意願”不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兩個重要的問題。①不夠自律。②認知的程度不深,可能是“認識”到了,也“想做”,但沒有決心和意誌“做到”的問題,或是根本沒有“真的認識到”。前者的問題,更多的是自身意誌品質的問題,不是營養教育所能解決的,但“真的認識”(真知)是可以通過多種有效的方式來進行深入學習和強化認知的。
3.3 立足學校實際,堅持專業的營養宣傳與教育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把營養教育定義為:“營養教育是通過改變人們的飲食行為而達到改善營養狀況目的的一種有計劃活動”。國內外的多項研究已經證實,營養教育是改善人群營養狀況的重要方法,也是指導人們科學合理地選擇平衡膳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3]。
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能認識到營養知識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也願意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這些都是開展健康教育的良好基礎。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認識到也願意改變,但並沒有帶來實質的改變,可能是並沒有真正的認識到營養知識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真正的認知才能帶來真實的改變。因此,建議立足學校的實際,根據學生不同的需求,堅持做更專業細致的營養教育,不僅僅是“教學”,針對新生,可開設營養社團,並以其為載體,組織各種方式的營養知識的培訓和宣講;針對大二、大三的學生,開設選修課或相關專業的任選課,使學生學習係統的“營養學”課程,多方麵加強營養知識的宣傳教育和飲食行為的正確引導;針對大四或者研究生等,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組織醫學院臨床營養專業的學生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針對食品營養,安全等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專題宣傳,使學生了解食品與人體的關係、食品與健康的關係,學會辨識各類食品的質量營養,並了解一般食品製作、加工的過程,懂得日常的食品保鮮與儲藏等等,使學生多渠道地獲取食品營養知識,並真正提高營養和健康的認知能力,切實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
參考文獻
[1]周恒超,周真益,趙欣華.南京市仙林大學城大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6,32(3):361-363.
[2]龐道華,李永華,謝瑞寧,等.2 190名大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和飲食行為問卷調查[J].中國校醫,2017,31(5):333-335.
[3]汪琰霖,潘欣,周恒超,等.1000名大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調查[J].中國校醫,2016,30(6):426-427.
[4]鍾微.對體育考生早餐營養攝入的調查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2):110-111.
[5]鍾勇,王文蕾,林偉基,等.在校大學生營養知信行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12):1817-1820.
[6]彭亮,李知敏.某高校大學生營養保健知識現狀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6):1011-1013.
[7]王東利,劉樹芳,劉豔飛.河北省某高校大學生食用早餐狀況調查分析[J].醫學研究與教育,2021,29(5):52-56.
[8]崔蕾,孫晴婉,荊樹鵬.北京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學生早餐就餐情況和認知態度調查分析[J].科技信息,2011(24):443,445.
基金項目:青島大學《食品營養與安全》核心課程建設項目(RS456789);青島大學《食品營養與安全》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項目(ZXKC2018010)。
作者簡介:齊宏濤(1976—),女,漢族,河北昌黎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食品化學與營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