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論壇

E時代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飲食營養KAP現狀調查分析

2021-10-15 16:52:02 來源: 世界杯赛程预测 導刊

熊 萍,龔惠君,卜 葉

(常熟理工學院,江蘇常熟 215500)

摘 要:目的:了解E時代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飲食營養KAP現狀。方法:對就讀於學前教育專業大一至大四年級在讀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3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85份。結果:E時代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飲食營養知識掌握不牢固,出現了飲食營養知識與飲食營養行為脫節的現象。建議:利用E時代便捷的網絡技術,通過各大媒體平台發布健康知識並進行長時間的飲食行為監督。

關鍵詞:E時代;營養知識;飲食行為;KAP;學前教育

E(Electronic)時代即電子時代,其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當大學生們為E時代給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而讚歎時,E時代對當代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的負麵影響也逐漸顯露。研究表明,經常性的外賣代替食堂就餐,導致八成大學生活飲食習慣不規律,出現了一係列健康問題。而大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的後期,良好的飲食行為可以促進學生的生長發育和智力發展,不合理的飲食行為則將影響其身心健康,特別是學前專業的學生,未來將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他們的飲食營養價值觀念、飲食行為習慣將對幼兒的飲食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分析了當代學前專業大學生的飲食營養KAP(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狀況,提出改善的對策,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的對象

本次調查選取了就讀於常熟理工學院298名4年製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為此次問卷調查的調查對象,年齡為18~21歲,平均年齡為18.9歲。

1.2 調查的方法

根據最新文件《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等相關資料,自編問卷,經過25人預調查後,多次討論修改而成,問卷涉及學生飲食營養知識、態度和行為3方麵,共有34道選擇題,其中有關營養知識12道、營養態度10道,飲食行為習慣12道。本次調查以電子問卷的形式發放到目標人群中,收回的有效問卷為285份,有效回收率95.7%,所得數據用Microsoft Excel軟件進行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飲食營養知識

由表1可得,調查對象12道營養知識答題的平均正確率為59.56%。最低分項為“哪種脂肪含有不飽和脂肪酸”,正確率為34.39%,最高得分項為“不吃早飯的人容易得(低血糖)”正確率為94.74%。大多數學生對於飲食營養的基礎知識知曉程度遠遠不夠,如維生素C可以治療壞血病的健康常識題,正確率隻有55.09%。通過上述數據還發現,多個營養元素的概念混合在一起後,學生的正確率會更低。

2.2 飲食營養態度

調查數據顯示,60%以上的學生都認為健康講座很有必要,並且表示會通過現代媒體主動了解有關飲食營養健康知識。這說明60%以上學生對飲食營養知識具有積極主動學習的態度,快捷便利的網絡時代,獲取相關信息的便捷,一定程度上會提高飲食營養健康知識的普及率,但是網絡上的知識良莠不齊,當代大學生心智不成熟,正確判斷事物的能力不足,且容易輕信他人,存在盲目輕信並執行錯誤健康知識、行為習慣的現象。

2.3 飲食營養行為

(1)早餐行為。圖1的數據顯示,每日堅持吃早餐的學生隻有35%,大多數學生對於早餐重要性的認知與每日實際行為並不匹配,出現了營養知識認知與飲食行為相脫節的現象。

(2)零食代餐行為。圖2數據顯示,超過90%的學生,都會出現零食代餐情況,零食代餐是眾多不良飲食行為之一,與之類似的情況還有飯後坐著、立刻運動、喝水等不良行為。但是82.11%的學生隻是偶爾會出現零食代餐的狀況,這其中包括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如與上下課時間、參加活動等相衝突。總體分析來看,學生的零食代餐行為不是普遍流行的。

(3)夜宵熬夜。圖3顯示,74.39%的學生有夜宵行為。但是其中64.91%的學生隻是偶爾會吃夜宵,並不是常態行為。絕大多數學生會控製自己的飲食行為。

(4)外賣代替食堂就餐行為。圖4外賣代替食堂就餐行為數據顯示,14.29%的學生每天至少一次,28.57%的學生每周至少一次,25.71%的學生每月至少一次,31.43%的學生每月以上至少一次,將近一半的學生出現經常性外賣代替食堂就餐行為。有學者研究表明大學生經常點單的外賣類型為快餐便當更容易導致超重肥胖,主要是該類食品是高油、高鹽、高調味料製作而成1]。將近五成的學生飲食行為是不健康的,不僅影響其生長的後期發育,也影響其學習效率和生活質量甚至人際交往關係。也有將近一半的學生較少出現上述行為,結合相關研究,一定程度上說明,外賣代替就餐行為的不良習慣一旦形成會加劇點外賣的次數、打亂學生飲食行為的規律、出現長期熬夜、增加零食代餐和夜宵行為等一係列惡性循環的不健康行為,較規律去食堂就餐的學生,飲食行為習慣良好,生活作息規律,也較少出現零食代餐、夜宵等不健康行為。

3 討論

3.1 當代學前專業大學生飲食營養知識的貧乏

本次調查問卷中共有知識類問答12題,學生們的知曉率隻有59.56%,學生的飲食營養知識匱乏。於化泓在《大學生飲食營養與健康》中提出大學生膳食營養的攝入存在問題,主要是營養知識的貧乏和對營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為了改善我國大學生的生長和營養狀況,學習營養知識,提高營養意識顯得十分迫切2]。在本次調查研究中學前教育專業很多學生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沒有認真關注並係統地學習此類知識,這是導致飲食營養知識貧乏的主要原因。

3.2 當代學前專業大學生飲食營養態度的積極

本次調查中60%以上的調查對象表示對健康飲食行為的讚同,都支持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相關講座來獲取更多的飲食營養知識,這是一個較為積極的發展趨勢。有學者也認為通過邀請專家舉辦麵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營養專題知識講座,可以教授學生相關的營養知識和正確的飲食觀念,改正生活中不健康的飲食行為,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達到培養營養意識的目的[3]。

3.3 當代學前專業大學生飲食營養知識、態度和飲食行為的脫節

一般來說,健康知識的掌握有助於其健康態度的改變,健康態度的形成會促進其健康行為習慣的養成,健康行為反映健康知識與態度的掌握情況。但健康知識、態度與行為三者之間不起決定性作用。本次調查數據也表明,積極的健康飲食營養的態度未能促進其健康飲食行為習慣的養成,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飲食營養知識、積極的飲食營養態度,但仍不能改變不健康的行為方式。

4 改善當代學前專業大學生飲食營養KAP現狀的策略

4.1 高校應構建係統的大學生飲食營養課程體係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對體質健康產生極大的負麵影響,這是導致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製和改變的,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夠幫助大學生群體構建科學的健康教育管理模式[4]。將大學生飲食營養課程納入公共基礎課,並建立飲食營養課程體係,加強飲食營養教育的力度,全麵係統地普及飲食營養健康知識,力爭為大學生達到運用飲食營養知識自覺指導生活實踐打下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4.2 任課教師應加強飲食營養教育教學的滲透

相關專業任課教師應重視加強飲食營養知識的科普,飲食營養態度的滲透以及飲食行為習慣的督促。其他課程教師也應自覺加強其滲透並監督,因為健康行為具有不穩定性,隻有養成並長期堅持,才會對健康起積極作用。任課教師可借助便捷的網絡手段,如在微博、微信等公眾平台定時發布相關飲食營養知識的推送,並組織學生集體學習,創建相關小程序,規定學生每日進行“健康飲食行為打卡”。期末的考核方式可由教師評定與同伴互評組成,旨在教師與同伴雙重監督下促進其健康行為習慣的養成。

4.3 學生個人應加強自我保健意識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意識到專業的特殊性,自身飲食營養問題如不及時糾正,不僅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和生活質量,甚至無法勝任未來的工作,並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幼兒的健康[5]。當代學前專業大學生在飲食生活中,可借助E時代下的應用軟件,如Keep、薄荷健康等軟件,幫助學生記錄每天的飲食選擇,並且可以根據軟件中給出的飲食建議調整自己的飲食安排,幫助其養成健康飲食的好習慣。

5 結論

E時代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飲食營養KAP現狀不容樂觀,發達的網絡技術既是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也是改善此狀況的一種方式。要充分利用大學生對網絡有較強的依賴性這一特點,提出一些實際且高效的方法,提高學前教育學生飲食營養知識水平,形成良好的飲食營養行為習慣,改變不良飲食營養行為,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蘇凡,張思,蔣報文,等.江西省某高校大學生外賣行為對超重肥胖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21,42(1):124-127.

[2]於化泓,周昌芝.大學生飲食營養與健康[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3]方德蘭,陳繁,李海芸,等.論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營養意識的培養[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27(17):8.

[4]張永雷,隋麗萍,胡劍春,等.以治未病為核心的健康管理模式探討[J].光明中醫,2014,29(2):400-401.

[5]王莉.學前教育專業女生膳食營養與健康調查分析[J].沈陽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7(4):497-499.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基於C-T-C教育模式視角下幼兒飲食營養教育的幹預研究”(2019SJA1293)。

作者簡介:熊萍(1989—),女,漢族,江西上饒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學前兒童健康教育。

熱點推薦